合夥人的最佳人選肯定是曾經合作過的人,無論是公司同事,還是外部的合作夥伴都很適合。首先你很熟悉這些人,其次你和他們一起做過事,你了解他們的能力和特長。單純的朋友顯然沒有這些人合適,雖然你可能更熟悉你的朋友,但是吃喝玩樂是一碼事,白手起家艱苦創業又是一碼事。我們常常會對朋友有更高的期待,但是往往事與願違。所以說,最好不要和朋友一起創業,因為那樣常常不但是創業失敗,而且可能會失去朋友。

    所以首先要明確一點,合夥人不是朋友,不要用對待朋友的方式對待合夥人。當然,如果後來大家相處融洽成了朋友,那是以後的事情,至少在創業準備階段和創業初期,必須拿出職業的態度來對待合夥人這個問題。

    好了,你現在找到了幾個不錯的合夥人,他們是你的前同事,前下屬,前生意夥伴,你對他們的能力非常了解,大家擅長的方向又能彼此互補,是不是就可以了呢?並不是,你還要對每個人進行背景調查。

    就算你對這些人再熟悉,也隻是熟悉他們和你有關聯的這一段職業生涯。他們之前做過什麽,做得如何?他們在哪裏讀書,讀書時候的表現怎樣?他們是哪裏人,家庭背景是怎樣的?

    每個人身上都不可避免地帶著原生家庭的烙印,這將極大影響一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所以說,了解一個人的家庭,是了解一個人思維模式最簡單的方式。我們經常會看到很多大公司的老板很摳門兒,這種摳門兒不僅僅是在自己的衣食住行上節省,也不僅僅是對員工的各項用度苛待,而是直接表現在商業上:任何單子都要砍價,不買對的隻買便宜的;設定一個價格上限,隻要超過這個限度,任何生意都不做。在很多匿名社交網站上,我們經常能看到對這類老板的吐槽,雖然這些老板都已經身家過億,但是他們在精神上依然是窮人。這種情況,多半跟他小時候的家庭經濟狀況有關,和他父母的價值觀有關。我並不是說節儉有什麽不好,而是說不要讓這種節儉的態度影響了你的商業判斷和商業運作。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