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描述她們創業初衷的時候,都很喜歡說一句話: “我受夠了給別人打工!”也許後麵還會跟上一大堆抱怨:“老板弱智,不尊重人”, “同事白癡,如果我是老板我早就把他開了”, “公司戰略方向錯誤,沒抓住機會,如果我是老板,這一波早就賺翻了”。

    其實老板之所以成為老板,必然有一定的能力,有他的獨到之處。就算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富二代老板,也並不是一無是處,至少不比你傻。作為基層、中層、高層員工,有時候會覺得老板的某些決策很傻很天真,其實事實未必是這樣,產生這種誤判的原因可能有兩方麵。

    一方麵是你掌握的信息不夠。譬如你覺得這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大單,隻要拿下來就能賺很多錢,老板死活不拿,簡直就是有病。可能實際情況是,拿下這個單子需要500萬元流動資金,而公司賬上沒有多少錢了,還有很多其他事情製約著,讓老板很難下決心去籌措資金來冒險。但老板絕對不會對你坦承公司存在這些問題,你也無從得知。

    另一方麵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一個玻璃杯放在玻璃茶幾上。從茶幾下麵看過去,你看到的是一塊圓形的玻璃;從側麵看過去,你看到的是一個長方形的輪廓;從斜上方看過去,你看到的是一個有容積的圓柱體杯子。匍匐在茶幾下麵,無從想象這個杯子有多深,可以裝多少水,甚至搞不清楚這到底是個杯子還是圓形的眼鏡片。而從杯子側麵,也很難準確判斷杯子的容積,另一側的杯壁是否有裂縫和缺口。隻有站在高處,才能對這個杯子做出更為全麵的判斷。也就是說,基層員工對於公司某項事務的判斷,可能連 “是什麽 ”都是錯的;中層員工可能隻知道 “是什麽”,無法正確判斷 “好不好”;而老板的角度才是最全麵的角度。因此三者對同一件事的判斷,會出現天壤之別。

    當你作為員工的時候,認為老板做出了很多 “犯傻 ”的決策,並不意味著你比老板聰明,當你做到老板那個位置之後,麵對同樣的情形,你可能也會做出同樣的決策,因為你需要考慮的東西更多。有時候基層員工對於老板決策的意見,在老板看來都是 “何不食肉糜 ”式的,連飯都吃不起,哪有錢去吃肉糜?換位思考是個好習慣,無論是做員工還是當老板,如果能站在對方的角度想一想,就更容易理解對方的想法,溝通起來也就更順暢。

    你當了老板,未必比其他老板更優秀。如果你已經了解了這一點,依然堅持創業的話,接下來你要考慮的問題則是:你因為 “受夠了給別人打工 ”就要創業,那麽你想從創業中得到什麽?

    如果你隻是想享受當老板的感覺;享受員工在你麵前唯唯諾諾,大氣都不敢出的滿足;希望出門有助理拎包,有司機開車,走路帶風,氣場十足 ……就像你曾經深深厭惡過的那個暴發戶老板一樣,那麽你創業的成功率真的不會太高。如果你有錢,有時間,一定要這樣玩一把,那就祝你好運吧!

    創業是什麽?創業是有那麽一件事情,你非常想去做,想要自己完全掌控這件事,想從無到有把它做成,並最終享受成功的喜悅。創業就像懷孕,那個念頭像個胚胎,它就在那裏,自己默默成長,直到成熟,你被它驅動著,水到渠成地把它生產下來。

    創業的本質就是做成一件事。

    “做成一件事 ”的驅動力是積極的,開創性的;而 “受夠了給別人打工 ”則是消極的,逃避式的。我從沒聽說過某個成功建立在逃避的基礎之上。基於逃避心態的創業,最終會因為被殘酷的現實狠狠打臉而失敗。而後你隻能老老實實回到既定的軌道上,重新做回安安分分的上班族。

    還有一盆冷水,我必須在這裏澆下去,那就是:你在職場,隻需要麵對一個或者幾個 “老板”,譬如你的直屬上司、你的大老板。即便是那種多頭匯報的崗位,匯報對象通常也不會超過五人。而當你開了一家公司,真正當上了老板,你會發現你需要麵對的人不是更少了,而是更多了。工商、稅務和銀行,消防、公安和衛生 ……這些是比較常見的,另外,每個行業還有各自的主管部門,需要各種五花八門的資質和許可。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