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懷一向過著十分儉樸的生活。在中南海居住期間,他沒有單獨起夥,一直和劉少奇、朱德、楊尚昆等領導人在一個食堂就餐。有時打飯回家吃,剩下點飯菜,還囑咐工作人員給他留著,下頓熱熱再吃。他穿的內衣,經常縫補,很少買件新的。平時上班穿的是軍常服,下班後換上中山裝便服和布鞋。隻有參加外事活動時,才穿上禮服和皮鞋,回來後馬上脫下來保存好,為的是延長服裝使用壽命,為公家節約開支。

    由於省吃儉用,彭德懷的每月生活費開支,隻占他薪金的四分之一,其餘的不是存入銀行,支援國家建設,就是用於接濟別人。他除了供養幾個烈士子女和侄子、侄女上學外,還經常救濟烈士的遺屬、戰友、同事和其他親戚。他說:“我給他們寄點錢,幫助他們解決一點暫時困難,也可以減輕政府一點負擔。”據工作人員不完全的統計,僅是1955年2月至9月,彭德懷就先後給袁淑、彭鵬、周嗣琴、蕭紹梅、李桂生、彭佩蘭等人匯過款。還有一回,他家鄉的生產隊修建楠木衝新塘缺少資金,彭德懷一次就寄去了200元。1954年國家發行公債券時,他將平時積蓄和當月的薪金共1000餘元,全部買了公債,還專門交代工作人員說:“不要領利息,幫助國家搞建設嘛!”1955年部隊實行薪金製後,凡是在學校上學的軍隊幹部子女,改為由父母供給,但烈士子女除外。一直生活在彭德懷身邊的彭鋼,按規定應享受烈士子女待遇。一天學校寄來了通知單,彭德懷看後在上麵批了“不要國家供給,由我負擔”幾個字,給學校退了回去。那些年,隻要遇上能為國家減少開支的事,彭德懷總是樂於去做,從不“棄權”。

    彭德懷常說,過去,我們節約每一個銅板是為了支援革命戰爭,現在,我們節約每一分錢是為了支援國家經濟建設。平時,他處處精打細算,注意節約,從不亂花一分錢,出國時也不例外。1957年,彭德懷出國訪問前,有關部門按規定給他發來了服裝費。他除做了必需的便服外,把剩餘的錢全部退還給公家。又有一次要出國,秘書建議他多做兩件,他狠狠地瞪了秘書一眼,說:“不花自己的錢,你們就是不知道心疼!”他的夫人浦安修見他身上穿的毛衣太破舊了,就悄悄到王府井買了一件回來。晚間,工作人員請彭德懷試衣服時,浦安修也將她買的毛衣請他穿著試了試。毛衣太瘦了,惹得大家都笑起來,彭德懷詼諧地說:“花錢買來了一件‘緊身咒’,穿不得,穿不得!”說著脫下毛衣,順手給了孟雲增:“你穿合適,給你吧,你就不用再買了!”而他自己打定主意仍舊穿著那件破毛衣出國,別人勸他再買一件換換,他說:“出去是為了工作,也不是去搞服裝展覽,舊毛衣穿在裏麵怕什麽!”

    彭德懷曾多次出國訪問,為了給國家節省外匯,每次出國時都十分節儉。在國外,他對那豪華的接待場麵很不習慣,尤其是對那豐盛的西餐更是吃不來。他在外國參加活動的時間一長,就想吃中國的家鄉飯菜,每逢這時,不是到中國飯館去吃,就是大使館請他回去,高高興興地吃上一頓便飯。有時他隻讓做一碗麵條,澆上點肉絲,吃起來也特別香。

    在國外,每次都發給代表團成員一點外幣,作為零用費。1957年11月,彭德懷參加毛澤東率領的黨政代表團出國訪問時,既是政府代表團團員,又是軍事代表團團長,發的零用費比一般人要多點。回國前,大家都用外幣買了些紀念品和生活用品,秘書去請示他需要買點什麽東西。他還沒等秘書開口,就說:“又來動員我花錢是不是?不買!”接著,對秘書說:“我們國家的底子薄,現在還很窮,搞經濟建設正需要外匯,能省就省些吧!”還告訴秘書說,外國的東西並不一定什麽都好,常用的東西家裏都有,他什麽也不需要。秘書問發給他的錢怎麽辦,彭德懷急了:“你這個人哪,把錢交到大使館去嘛!”秘書還是站著不動,他想了想又說:噢!黃克誠同誌的眼睛不太好,看報困難,要聽廣播,外出時也需要帶個收音機,這裏有一種直交電流兩用的體積較小的收音機,就給他買一個吧!秘書問他要不要給浦安修和孩子們買點什麽東西,並提議為他上學的侄子買一塊手表,彭德懷聽了很不以為然地說:小孩子上學戴什麽手表,參加工作後再買也不遲!後來經大家再三勸說,彭德懷嗯了一聲,說:“遠芳(任弼時同誌的女兒)需要一套計算用具,就給她買一套吧。其他上學的孩子,每人買一枝三用鉛筆也就可以了。”買這些東西,根本用不了幾個錢,剩下的外幣,都交給了大使館。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