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傳了八萬四千種法門,重點可歸結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佛法可說是非常廣大深奧,光是《大藏經》,隻是翻一翻也要花我們很長的時間。然而,佛法也可說是非常簡單,因為其重點隻有一條,就是不可以傷害眾生——這也是所有佛法的精華。

能醫治千百萬種病的萬靈丹,就是菩提心,它是非常殊勝的寶物。九百多年前,印度佛教大學者阿底峽尊者將它稱為至妙寶。有這樣一種精華之法就可得解脫,若是缺乏這種菩薩之心,絕對沒有其他方法可以得到解脫。因為我們要累積福報,必須依賴慈悲心與菩提心。慈悲心與菩提心,隻是對眾生心態大小的差別,即使是羅漢也要有對眾生的慈悲心,如果不依靠眾生,福報絕對無法增長。

要透徹地懺悔業力,必須依賴對眾生的慈悲,因為業力是緣眾生而造作。為了要消業障、累積資糧,於是我們觀想意念佛菩薩或持咒,如此不斷地精進,最後能慈悲、智慧雙運而成佛。在過程中一切的善巧,是為了讓純正的菩提心能夠如實生起,而且堅固地於心中不斷增長。

沒有任何法門可以不依賴菩提心便可成佛,絕對沒有。如果擁有菩提心,持咒持錯了,觀想觀錯了,念經念錯了,甚至不會念經都沒有關係,到最後你還是會成佛,因為你的心本來就是具備佛性。念經、持咒、觀想這些善巧,是為了讓我們通過對眾生的慈悲以淨化自己的內在,進而能讓勝義菩提心產生出來。勝義菩提心產生時,也就是當菩提心達到遍滿一切,對每一個眾生遍知的智慧及慈悲都是一體雙運的。

當你擁有菩提心時,無論修任何一種法,不管表麵是以小乘、大乘或金剛乘的方式來修,或是隻會持咒、隻會觀想,最後都會成就佛的果位;倘若沒有菩提心,無論表麵修的是大圓滿、大手印等深奧的法門,或是淨土等法門,都無法成就圓滿菩提。甚至,最終這些修持可能會變成妖魔鬼怪的來源,因為心中沒有佛的心、菩薩的心時,所修持的一切隻是為了達到自己世俗的權力、欲望,或是某種幻想的境界而修。當一個人具備菩提心時,修行自然而然會走上正道。

所以,我們可以用是否具備菩提心來觀察自己有沒有誤入偏差的修行道路。一生中我們努力地修行,就是讓菩提心從心中生起並增長。能產生永恒不退轉的菩提心,當然最好;如果目前尚有困難做到,就盡量每一天好好地思維菩提心的真義。

要如實生起廣大殊勝的菩提心,一方麵須借由修菩提心,一方麵要通過學習佛法的空性智慧,消除因無明而產生的一切執著,以此來訓練自己的心。修習菩提心首先須從四種無量之心(慈悲喜舍)開始觀修。

雖然一般提到四無量心的順序是“慈、悲、喜、舍”,但觀修時必須先從平等舍開始修起。因為慈悲在整個修行過程中非常重要,而平等舍的無量心是讓我們進入真正無執慈悲最善巧的方法。

對親人仇敵的分別偏執之心,是修習“要救度一切眾生”的大乘佛教修行上的最大障礙。當我們碰到不喜歡的人時,往往會忘記自己是大乘佛教徒,忘了必須對一切眾生都負起責任,因而很難生起希望對方成佛的想法,導致理想與現實衝突。不論是執著親情或仇敵關係,都將使我們因情緒上的喜好產生選擇性的慈悲。這是有分別的慈悲,而非真正平等無二的慈悲。

這是因為當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接觸到外境的色聲香味觸時,主意識感到悅意的對境,我們會“喜歡”,不悅意的對境,我們“不喜歡”。因為主意識通過五根對外境產生了分別,而使得色聲香味觸有了“喜歡”與“不喜歡”的不同。如果先將“慈”和“悲”運用在自己的心靈上,我們很容易因為習慣分別的習氣,落入“悅意”和“不悅意”的偏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