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利率是指利率減去通貨膨脹率後為負值。也就是說,你把錢存進銀行裏,過一段時間後,算上利息在內沒有增值,反而貶值了。

    當你把錢存入銀行,銀行會給你一個利息回報,比如某年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是3%。而這一年整體物價水平漲了10%,相當於貨幣貶值10%。一邊是銀行給你的利息回報,一邊是你存在銀行的錢越來越不值錢了,那麽這筆存款的實際收益是多少呢?用利率(明賺)減去通貨膨脹率(暗虧),得到的這個數,就是你在銀行存款的實際收益。

    例如2010年的半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是3.78%(整存整取),而2010年上半年的CPI同比上漲了7.9%。假設你在年初存入10000元的半年定期,存款到期後,你獲得的利息額=(10000×3.78%)-(10000×3.78%)×5%=359.1元;而你的10000元貶值額=10000×7.9%=790元。790-359.1=430.9元。也就是說,你的10000元存在銀行裏,表麵上增加了359.1元,而實際上減少了430.9元。這樣,你的銀行存款的實際收益為-430.9元。

    負利率的出現,意味著物價在上漲,而貨幣的購買能力卻在下降。即貨幣在悄悄地貶值,存在銀行裏的錢也在悄悄地縮水。毫不誇張地說,通貨膨脹是財富的天敵,其對現金存款形式的財富危害最大。當“存錢”不但掙不到錢,反而還會賠錢的時候,就必須通過各種方式減少財富的縮水。

    但現實是,雖然理論推斷和現實感受都將“負利率”的課題擺在了百姓麵前,然而有著強烈“儲蓄情結”的中國老百姓仍在“堅守”儲蓄陣地。銀行儲蓄一向被認為是最保險、最穩健的投資工具,但也必須看到,儲蓄投資的最大弱勢是:收益較之其他投資偏低,長期而言,儲蓄的收益率難以戰勝通貨膨脹,也就是說,特殊時期通貨膨脹會吃掉儲蓄收益。因此,理財不能單純依賴“積少成多”的儲蓄途徑。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