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戰是我國曆史上的一次著名戰役。

    公元383年8月,前秦皇帝苻堅親率步兵60萬、騎兵27萬、羽林郎(禁衛軍)3萬,共90萬大軍從長安南下。近百萬行軍隊伍“前後千裏,旗鼓相望。東西萬裏,水陸齊進”。苻堅驕狂地宣稱:“以吾之眾旅,投鞭於江,足斷其流。”這就是成語“投鞭斷流”的來曆。

    東晉在強敵壓境麵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以丞相謝安為首的主戰派決意奮起抵禦。經謝安舉薦,東晉皇帝任命謝安之弟謝石為征討大都督,謝安之侄謝玄為先鋒,率領經過7年訓練、有較強戰鬥力的北府兵8萬沿淮河西上,迎擊秦軍主力。

    雙方在淝水展開激戰。結果,前秦軍被殲和逃散的共有70多萬。唯有鮮卑慕容垂部的3萬人馬完整無損。苻堅統一南北的希望徹底破滅,不僅如此,北方暫時統一的局麵也隨之解體,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權。苻堅本人也在兩年後被姚萇俘殺,前秦隨之滅亡。

    前秦的軍隊規模不可謂不大,但最終還是吃了敗仗。看來,“陣容龐大”不一定能產生必然的正麵效果。在經濟學中,廠商的生產規模大,往往也不一定能讓生產成本降下來。因此,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規模經濟的概念。

    規模經濟又稱規模效應,指隨著生產能力的擴大,單位成本呈下降的趨勢,即長期費用曲線呈下降趨勢。若廠商的產量擴大一倍,而廠商增加的成本低於一倍,則稱廠商的生產存在規模經濟,與規模經濟對應的是規模不經濟。一般來說,隨著產量的增加,廠商的生產規模逐漸擴大,最終廠商擴大規模使得生產處於規模經濟階段。

    產生規模經濟的原因主要有四點:第一,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廠商可以使用更加先進的生產技術。在實際生活中,機器、設備往往具有不可分割性,有些設備隻有在較大的生產規模下才能得到使用。第二,規模擴大有利於專業分工。第三,隨著規模擴大,廠商可以更為充分地開發和利用各種生產要素,包括一些副產品。第四,隨著規模擴大,廠商在生產要素的購買和產品的銷售方麵就擁有更多的優勢,隨著產量的增加,這些優勢就逐漸顯示出來。

    在現實中,采取多大規模能實現成本最小化,取決於企業生產與市場的特點。從生產的角度來看,一個行業所使用的設備越大越專業,技術越複雜,創新越重要,規模就越大越好。從市場的角度看,產品標準化程度越高,需求越穩定,規模就可以越大。例如,在鋼鐵、化工、汽車等重型製造業中,這些企業的規模往往相當巨大,小企業難以在這些行業生存。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