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雲亦雲反映的是人類行為中的一個重要現象——羊群效應。“羊群效應”一詞,最初來源於生物學對動物聚群特征的研究,在生物學領域,用“聚集強度指數”來定量描述動物的聚群行為。生物學家經過研究發現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在一群羊前麵橫放一根木棍,第一隻羊跳了過去,第二隻、第三隻也會跟著跳過去;這時,把那根棍子撤走,後麵的羊,走到這裏,仍然像前麵的羊一樣,向上跳一下,盡管攔路的棍子已經不在了。法國科學家讓亨利·法布爾也就此專門做過一個鬆毛蟲實驗。他把若幹鬆毛蟲放在一隻花盆的邊緣,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在花盆的不遠處,又撒了一些鬆毛蟲喜歡吃的鬆葉,鬆毛蟲開始一個跟一個繞著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七天七夜之後,饑餓勞累的鬆毛蟲盡數死去。而可悲的是,隻要其中任何一隻稍微改變路線就能吃到嘴邊的鬆葉。

    在人類社會,我們也和動物一樣,有“隨大流”的取向。所以,現實生活中,羊群效應比比皆是。選擇餐館時人們願意選擇最熱鬧、顧客最多的地方,網上衝浪時喜歡瀏覽點擊率最高的網站,看電影時也會選擇票房排行較好的影片……

    涉及經濟領域,特別是投資決策時,羊群效應就更加明顯了:基金經理在決策時往往會跟從其他基金經理的一致選擇,中小投資人的投資決策更會依賴“大戶”的投資決策。可是,根據別人釋放的信號做出自己的決策是否真正能夠幫助我們做出正確的選擇,減少我們決策時的風險呢?抑或是羊群效應本身就是造成投資的高風險和股市劇烈波動的根源呢?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有一句形象的描述:“投資就像是選美,隻有跟隨大眾的品位才能有所斬獲。”早在1936年,他就發現了投資活動中的非理性羊群效應問題,他指出:“投資收益日複一日的波動中,顯然存在著某種莫名的群體偏激,甚至是一種荒謬的情緒在影響著整個市場的行為。”這種在已有的社會公共信息(市場壓力、市場價格、政策麵、技術麵)下,市場參與者觀察他人行為並受其影響從而放棄自己的信念,做出與其他人相似的行為的現象就是羊群效應。

    羊群效應一旦形成,就會有不斷加強的趨勢,更多人的加入增強了固有選擇者的信心,同時向周圍發出更加誘人的信號,吸引了更多加入者。但是如果有特別強烈的反向信號出現,恐慌心理也開始連鎖反應,這些人也會一窩蜂地逃離,一次性地扭轉整個趨勢。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