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22日是法國人難以忘記的日子,從那天起,天堂慢慢變成了法國人的回憶。因為在那一天,法國國會以壓倒性多數通過了一項旨在提高國家競爭力法案,鼓勵大家“多工作多拿錢”。乍看之下,法國增加勞動時間的行為似乎是“倒行逆施”,既有悖於人倫,又違反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當然,追求舒適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性,法國民眾對增加工時的反感也是情有可原。但法國此舉不僅本身頗有苦衷,而且實質上也有利於法國人民的長遠利益。經濟的疲軟將讓法國人享受不到天堂的陽光。至少,眼前的犧牲換來的是無盡的希望,正如《肖申克的救贖》裏的經典台詞:“有希望,才能看得到天堂。”勞動和閑暇是一種兩難的選擇,而在國家經濟陷入低穀時增加勞動、減少閑暇,絕對是幫助國家、拯救自己的“利國利民”的上上之舉。

    美國經濟學家凡勃倫早在1899年著的《有閑階級論》中指出,閑暇時間指人們除勞動外用於消費產品和自由活動的時間、不生產的時間。人們在閑暇時間中進行生活消費、參與社會活動的娛樂休息,這是從事勞動後身心調劑的過程,與勞動力再生產和必要勞動時間的補償相聯係。在19世紀早期的很多工廠裏,工人們根本沒有休息日,每周要工作84小時。直到一百多年前,人們一般每周要工作6天。而現在大部分國家正常的工作時間是每周5天。歐洲一些發達國家的工作時間甚至減少到4天半,法國人的工作時間僅是一周35小時。其實,如果獲得了一筆巨額財產,很多人就不願再繼續工作。可見工作時間和經濟發展水平是有關係的。

    其中的道理並不難理解。工作的目的是為了掙錢,而掙錢的目的是為了消費。掙錢越多,消費的可能性就越多。一個人如果不停地工作,他就沒有時間去做別的事,所以一個人用於工作的時間必定是有限的。為了說明人的工作時間如何決定。這裏說的工作,是以掙錢為目的的勞動。而在工作以外的時間,我們稱之為閑暇,也就是一個人可以按自己的喜好隨意支配的時間。

    西班牙有一句用來祝福朋友的話:“祝你擁有健康、財富和更多的閑暇。”英國著名政治家丘吉爾曾這樣描寫他的假日:“我度過了愉快的一個月,蓋了一間小屋,並口述了一本書。每天蓋200塊磚,寫2000個字……”可見閑暇是人們追求幸福的一個重要目標。

    人們為了獲得越來越多的閑暇,才努力地工作研究,發明出各種各樣的先進技術和設備,用來代替人工。在某種程度上說,人類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曆史就是人的閑暇不斷增多的過程。有些人的工作並不完全是為了掙錢。如果我們把出於興趣所做的工作也看作閑暇,那可以說人的生活目標就是追求越來越多的閑暇。但直到今天,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必須從事以掙錢為目的的工作,這種工作隻是為了生計才去做的。一個人隻能在工作和閑暇之間尋求某種平衡,以實現自己的最大滿足。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