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一生中最喜歡吃的葷菜當數紅燒肉。他經常說:“吃點紅燒肉,補補腦子。”新中國成立以後,戰爭年代十分惡劣的環境和異常艱苦的生活已有所好轉,保健醫生為了毛澤東的健康,曾就吃紅燒肉一事與他“約法三章”:第一,以吃瘦肉為主,改變吃肥肉的老習慣;第二,以調換口味為主,一次不能吃得過多;第三,以補足營養為度,不要天天吃。毛澤東同意了這個“約法三章”,但一直到1976年去世前,也沒有改變吃紅燒肉的習慣。

    而鄧小平的口味又有所不同,從鮮美的“佛跳牆”到一清二白的“七星魚丸湯”,他對福建菜中原汁原味的海鮮相當讚賞。而京菜傳人胡麗妹也表示,當年由鄧小平主持的國宴,不僅有京菜,而且經常是充分展示南北各大菜係的風味特色,“南北通吃”成了一段佳話。

    而上海和平飯店的主廚範正明,多年前曾收到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夫婦的一封“表揚信”。原來當年範主廚主理克林頓訪華上海站菜肴時,做出了讓美國總統難忘的中國蝦仁。克林頓夫婦用餐後,認為菜肴美味之極,令人可以忘記“時間”,所以準備取消晚間欣賞上海老年爵士樂隊的休閑節目,將中國菜享受“徹底”。

    根據經濟學的假設,人都是有偏好的,所謂蘿卜白菜各有所愛,所謂穿衣戴帽各好一套,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比如2008年歲末國內影壇的商業大片《赤壁》引起了觀眾不同的評論。電影中震撼的視覺效果堪比好萊塢大片,而導演對於草船借箭、火燒連環船的演繹也頗具新意,因此觀眾小魏對《赤壁》的評價就比較高。但是觀眾小秦從電影院走出來後,對電影極度失望,他認為《赤壁》將三國中的人物演繹得很離奇,實在讓人接受不了。

    同樣一部影片,不同的人對它的評價為什麽截然相反呢?這就涉及個人的偏好問題了。偏好表明一個人喜歡什麽,不喜歡什麽。一般來說,偏好無所謂好壞,“蘿卜白菜各有所愛”,並不能說喜歡白菜的就優於喜歡蘿卜的。愛好運動的人可能會經常說“生命在於運動”,而好靜的人喜歡以“千年烏龜”的典故作為自己不好動的理由。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