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手”最初的意思是,個人在經濟生活中隻考慮自己利益,受“看不見的手”驅使,即通過分工和市場的作用,可以達到國家富裕的目的。在《國富論》中,斯密在說明為什麽對進口或對使用自己的資本進行限製為不必要時,使用了“看不見的手”一詞:“當每一個人企圖盡可能地使用他的資本去支持本國工業,從而引導那種工業使它的產品可能有最大的價值時,每一個人必然要為使社會的每年收入盡可能大而勞動……他指導這種工業去使其產品能具有最大的價值,隻是為了他自己的利益,也像在許多其他場合一樣,他這樣做了他自己的利益,也像在許多其他場合一樣,他這樣做隻是被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著,去促進一個並不是出自他本心的目的。”

    “看不見的手”的實現是有條件的,它以完全競爭的市場機製為前提。首先,在完全競爭的條件下,人人都是平等自由的理性經濟人,獲有完全信息,生產者才能在利潤最大化的驅動下根據市場反應而不是指令來決定生產計劃,消費者也才能根據自己的意願自由地選擇商品,不受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幹預。其次,完全競爭排除了壟斷和寡頭的情況,這樣任何一種商品都有豐富的可替代品。比如小麥是生活必需品,銷量隨價格變化並不明顯,但是如果市場有數量可觀的稻米的話,小麥價格和銷售量受到市場調節作用影響較大,即“看不見的手”發揮了作用。

    “看不見的手”的調節作用滲透到了市場經濟的每一個角落,其實質是自由競爭。自由競爭是市場機製,能使資源配置最大化,市場主體利益最大化。競爭是一種壓力、一種約束,隻有在自由競爭下,價值圍繞價格上下波動,價值規律才得以實現。“看不見的手”通過自由競爭發揮作用,這種調節過程一般發源於消費終端,通過產業鏈向上層作用,並最終作用於原材料生產者。即消費者通過“貨幣選票”進行統治。“貨幣選票”的數量和方向取決於消費者對不同商品的偏好程度及其消費利益和意願。而生產者為獲得最大利潤,必須依據“貨幣選票”的結果來安排生產。這樣,生產者是根據消費者的意誌來組織生產,提供產品的。

    以最近兩年的鋼鐵價格走勢為例:兩年來作為主要鋼材需求行業的房地產市場和汽車市場都保持了較高的增長率,導致鋼材價格節節攀升,但是近三個月來汽車市場增速明顯放緩,同時由於國十條的出台,房地產市場也停止了瘋狂的擴張勢頭,銷量下降,呈現相對疲軟態勢,鋼材需求的下降使得鋼材價格下降,進而使得鐵礦石的進口價已有所下調。並且對於其他以鋼材為主要原料的企業也產生了影響,例如機械製造業,成本也得以下降。而對於鋼材貿易企業或二手鋼材市場,則受到牽連而銷量下滑,利潤下降。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