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一些經濟理論之前,我們要學會像經濟學家那樣去思考,經濟學家的思考方式主要表現為“經濟人”的理性。

    “經濟人”的理性思維,就是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都會用最好的辦法去實現自己的利益。現實生活中,人們雖然都在有意無意地用理性看問題,作出的最終決策卻有悖於經濟學中的“理性”。幾年前的央視春晚小品《裝修》中:鞏漢林怕裝修工人偷工減料,寧願花幾十塊錢打的去買一根一毛錢的釘子。其實,在現實生活中,真正作出類似選擇的人並不在少數,付出成本太大而收益較小的非“理性”人比比皆是,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反思。

    在經濟學中,“理性”就是指個人的主觀意願是最大限度地為自己謀取福利,也就是說,理性人應該懂得如何為自己謀福利,做一個精於算計的人。理性人精於算計的基本含義之一就是成本小於收益;其二是帕累托改進,也就是在不使一方利益變壞的情況下,另一方的利益有所增加;其三是像經濟人一樣思考,為自己獲取最大的利益。

    一般來說,人們往往在做事前考慮清楚事情的結果,然後才去做。但麵對同樣一件事情,不同的人為了獲取自身最大的收益,會采取不同的方式。

    我們來看看經濟學家是如何理性思考的。

    有一個經濟學家、一個醫生和一個牧師約好某天去打高爾夫球。這天,玩興正濃時,他們發現有一個人老是在球場上漫無目的地亂跑,這嚴重影響了他們的興致,於是他們決定去同球場交涉。球場的管理人員向他們解釋:“球場為了向全社會的殘疾人獻愛心,星期一下午是向盲人免費開放。今天是星期一,那個到處亂跑的人是盲人。如果他的行為影響了你們,我向你們表示歉意。”

    三人聽後,有三種不同的反應。

    牧師聽後大為感動,遂決定抽出一定時間,免費為殘疾人祈禱,祈求上蒼保佑,為殘疾人帶來福音。

    醫生聽後,也深有感觸,馬上決定,自己也要向球場學習,並準備在他的診所裏,專門留出一定的時間免費為殘疾人提供醫療服務。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