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雱指著山下道:“吳山乃目山餘脈,突入城中,左湖右江,前街後市,一覽無餘,此杭州形勝之地。”

    他看了馮進一眼,微微頷首:“簇物華寶,人傑地靈。可某來此幾日,也去了碼頭……”

    此時江水浩蕩,海船能直接航行進來,大家在山頂望去,就能看到無數船帆。

    “某看了幾日,發現一個問題。”

    王雱淡淡的道:“來的船多,出去的船少。那些外藩商人在此賺的盆滿缽滿,可大宋卻虧了,怎麽辦?”

    商人們有些尷尬,有人道:“郎君怕是不知道海外的凶險,若是遇到大風,一支船隊都會沉入海底,屍骨無存啊!”

    此時出海的人也不少,但沒有後期那種船帆林立的浩大場麵。

    有人皺眉道:“大食商人把持著更遠的航道,他們不肯,我等也是無法啊!”

    “大海之大,沒去過的人無法想象。煙波浩渺,極目之處依舊是海水,茫然無依。若是沒有海圖就出海……沒人能活著回來。”

    “牽星術呢?”

    王雱問道:“還有司南,牽星術配合司南,出海盡量沿著海岸前行,總能探索到新地方。”

    司南,也就是指南針,就是被大食商人在華夏發現後帶回去的,後來才傳到了歐洲。

    商人就是此時的使者,溝通各方,傳遞著各種知識。

    而大食商人就是最好的使者。他們駕舟往來於世界各地,集聚了巨大的財富,也在各處散播著知識。

    商人們有些尷尬,此時的海貿還未到最鼎盛的時期,亡命徒還不夠多。

    但王雱一個年輕人這個卻有些刺激到了他們。

    有人道:“年輕人這個怕是有些不妥當吧,馮知州都還沒話呢!”

    馮進在邊上皺眉,顯得不大高興,這也是商人們敢質疑王雱的原因所在。

    知州就是老大,你一個年輕人裝什麽裝?

    馮進不悅的道:“當年大宋開國,太宗皇帝為了引來各國商人,就派人出去,給了許多好處,這才有了今日三司的繁茂。若是大宋商人蜂擁出海,去搶奪大食饒生意,無需多久,大食人就會生出怨懟之心……”

    王雱笑眯眯的道:“大宋可怕他們嗎?”

    大宋怕遼人,怕西夏人,怕交趾人,但就不怕大食人。

    馮進拂袖轉身,“對外怎可這般淩厲?荒謬!”

    華夏對外政策大抵是經過了幾輪變化,從漢唐時的強硬,到大宋的軟弱,基本上是和武力值有關係。

    漢唐時武功鼎盛,出去的使者都是牛哄哄的。

    啥?你竟然敢不聽大漢的?弄死你!

    幾十饒使團就敢在異國橫行,這種強硬的背後就是軍隊的強大。而軍隊強大帶來的後果就是國民自信心的強大。

    乖一點,不然哥弄死你!

    這是漢唐時對外政策的出發點。

    大家好好坐下來談談嘛,不行就做做生意,有錢大家賺才是王道啊!

    這就是大宋的對外政策。

    在汴梁時,沈安對這個政策給了一個形象的比喻:縮頭烏龜。

    在沈安看來,華夏從來都不是那等忍氣吞聲的性子,但在武力不彰時,隻能選擇軟弱。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