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珺生下來就沒挨過餓。

    他就是成長在郭鵬掃平軍閥大力發展生產的熱切的土地上,沒有體會過餓殍千裏的慘劇。

    所以他對於饑餓的看法始終是流於紙麵的。

    但是這一次,他算是感受到了什麽叫饑餓,什麽叫缺糧。

    軍需官向他報告糧食不夠吃的時候,他還很驚訝。

    按照他的計算,本身他是可以支撐更長時間的。

    但是他錯誤的估算了天天進行高強度體力作業的士兵們對食物的需求量超過了他的計算量。

    一部分士兵負責打仗,一部分士兵負責看管戰俘幹活兒,一部分士兵要負責農業生產,還有一部分士兵需要維持日常訓練。

    都是高強度的體力活,對於食物的需求量是很大的。

    而且來到這裏之後沒有魏國本土那麽豐富的副食品補充,以及油水的補充,光吃糧食和少量副食品不夠抗餓,消化快,很容易餓。

    所以不得不給士兵提高糧食配比。

    這樣一來,糧食儲存量就不夠了。

    這一點,隨軍的計吏匯報過,說這樣下去很有可能糧食會不夠吃,但是當時他沒當回事,覺得省著點吃,不管怎麽樣都是夠的,這就不是個事兒。

    另一方麵,郭珺雖然連戰連勝,但是第一波抵達這裏的士兵人數確實太多了,大家都出去開墾土地種植糧食還是趕不及收獲。

    以戰養戰的想法也沒有完全實現,因為那些部落的糧食也不多,本身抓住他們讓他們幹活,也不能什麽都不讓他們吃。

    七八萬戰俘,七八萬張嘴,也要吃飯,雖然一天隻給一頓,那也是食物支出。

    糧食危機爆發的時候,郭珺一度有些慌亂,不過很快,他就想到了辦法。

    他是乘船渡海而來的。

    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在太學和講武堂裏學習的時候,常聽身邊人說過去的淒慘生活和現在的優越生活之間的對比。

    他就記得當時那些同學是怎麽描述他們的苦難生活的,比如吃樹皮吃草根,看上去能吃的都給吃了,還是不夠吃,抓老鼠抓小鳥,上山不要命的打獵之類的。

    那叫一個慘。

    但是真的到了餓肚子的時候,管他三七二十一,先吃飽肚子再說。

    於是郭珺把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到最大,想盡辦法派人乘船捕撈海鮮,撈海魚、貝類、蟹類充當口糧。

    這裏附近的海產品還是比較豐盛的,一船一船的捕撈啊,還經常能抓到那種特別大的海魚,烤了吃,焦香脆爽,好吃極了。

    但是吧,這些東西雖然蛋白質高,很符合軍人所需,可是同樣的熱量低,消耗快,沒有高熱量的食物輔助,就要吃得多,否則高強度活動的軍人肯定是吃不夠的。

    於是就加大力度瘋狂捕撈。

    很多士兵都感覺自己成了專業的漁夫了。

    就這樣一邊打獵,一邊捕魚,一邊吃糧食,郭珺盡量延緩糧食耗盡的那一天的到來。

    郭珺絞盡腦汁給士兵填飽肚子,自己一天就吃一頓飯,想盡辦法節約口糧,看著不斷減少的存糧,他愁的腦袋上都冒了幾根白頭發。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