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感覺自己似乎是摸到了什麽竅門一樣。

    在處理政務的方麵,他像是推開了一扇門,發現了處理問題的要義,很多事情都能瞬間找到最優解。

    然後安排下去,交給合適的人去做,很快就能處理完畢。

    因為處理事務處理得又快又好,諸葛亮得到了敦煌郡守的誇獎。

    並且敦煌郡守給他分配了更多的人口額度,讓他更快地恢複建設號敦煌縣,至少要為敦煌郡拉起一個門麵。

    眼下的敦煌縣甚至不能和中原地區的一個屯田農莊去比。

    又又破,城牆低矮破敗,人口稀少,想辦事情卻沒有資源也沒有人力,諸葛亮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但是他覺得很快樂,從處理這些事情的過程中,他體會到了前所未有的快樂。

    同時,也前所未有的深入了基層,接觸到了他過去從未接觸到的黎庶百姓,真正明白了何為黎庶百姓家,也明白了什麽是他們所需要的。

    在此之前,他不曾有過如此深刻地理解。

    出身徐州琅琊郡的士族之家,諸葛亮幼年生活優渥。

    雖然很快遭遇兵災並且不得不逃難,但是當時他的年齡比較,屬於被保護的對象,沒有留下什麽深刻的苦難記憶。

    在家鄉被諸葛家族保護著,在荊州被叔父諸葛玄保護著。

    等諸葛玄去世,諸葛亮已經在諸葛玄的安排下在荊州立足,娶了黃家女兒,衣食無憂,未來也沒有太大的問題。

    他不曾受苦。

    縱然他是縱奇才,但是他的一切知識和見識來源於上層社會。

    他立足於過去現在和未來,直麵國家級別的戰略,為整個國家考慮,卻不曾考慮過最底下的黎庶百姓。

    他一度忽視黎庶百姓們的意義,認為隻要按照自己所的去做,就能讓國家變得富強起來。

    可是當他在內閣裏接觸到那些繁雜的政務之後,到地方上去出差之後,諸葛亮越來越深刻的理解到過去的他高高在上,卻不曾真正注意過他為什麽能高高在上。

    在內閣裏,在內閣外,諸葛亮逐漸意識到這個國家不僅僅隻有官僚,有士人,他意識到這個國家離不開那些埋頭種地生產糧食的老百姓。

    皇帝三番兩次下詔要官員們以人為本,設身處地的為底層黎庶考慮,考慮他們的需求。

    可是諸葛亮都不知道該怎麽考慮。

    再往後,諸葛亮開始領悟。

    沒有他們提供糧食,沒有他們生產出必須的那些物資,軍隊不能打仗,官員不能統治,國家無法存在。

    沒有百姓麵朝黃土背朝,他們甚至都沒東西能吃,

    他開始疑惑自己一直以來都在為了誰在做些什麽。

    延德三年和四年的兩次政治鬥爭中,那些往日裏溫文儒雅的官員同僚們所露出來的醜惡的嘴臉著實把諸葛亮嚇了一跳。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