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在眼下這個全國範圍內都在缺乏人口的時候,幾十萬青壯年男子回到民間,是對民間人口的一種極大補充。

    把他們全部解散到民間,去基層鄉村帶民兵,農忙時務農耕種,農閑時率領壯丁集體操練,鍛煉壯丁的軍事技能。

    未來無論是開拓西域還是北伐鮮卑,亦或是南下交州,都需要這些地方上的民兵集合而成的正規軍發揮他們的作用。

    郭鵬部分參考了西漢的製度。

    他設計在沒有戰爭的時候,全國男子一生都要服兩年兵役,一年在京師,一年在邊疆,都由國家供應飲食和裝備,其餘時間都在家鄉過日常生活。

    等國家有需要的時候,或是反擊,或是遠征,一聲令下,經過正規軍事訓練的民兵可以快速動員集結成正規軍,國家予以裝備,全部上戰場。

    而一直保持編製的正規軍則化身軍官,一人帶起一支部隊,構成強大的軍隊單位。

    如此,在有需要的時候,帝國分分鍾可以拉起一支數十萬人規模的強大軍隊,平時卻不用消耗維持那麽大一支軍隊所需的大量資源。

    最重要的,就是對基層的掌控。

    郭某絨造的屯田農莊是魏帝國構建軍事製度和政治製度的基礎,政府直接掌控的屯田農莊和屯田民們,是一切的根基。

    以魏帝國眼下對基層的掌控,這樣的兵役製度的推行是完全可能的,募兵製是一時的需求,兵役製才是長期的。

    至於未來,郭鵬對自己死了以後的世界也沒有太多的想法和信心。

    死了,也幹預不了,也改變不了。

    但是活著的時候,總要做些能做到的事情。

    長期維持大量軍隊,搞宋朝那種模式,會讓冗兵現象拖垮國家財政,五十多萬直奔六十萬的軍隊數量在國家全麵平定後會成為郭某人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這樣的事情事實上已經在進行之中了。

    魏軍士兵之中有受杉致肢體損壞無法繼續征戰的,或者是家中沒有子女可以照顧父母的,都會按照要求退役。

    肢體損壞也是分級別的,肢體嚴重損壞的,嚴重殘疾或者幹脆癱瘓了之類的,失去行動力的那種,自然隻能榮養起來,當然,家屬依然享受軍屬待遇,不會削減福利。

    能保留基礎行動能力的不一樣。

    比如瞎了一隻眼,聾了一隻耳朵,沒了一隻胳膊之類的,這一類人雖然受了傷,但是能保留行動力,還能揮刀能跑能跳這一類的,就會和正常退役的人一起安排到地方工作。

    官方的法是轉為預備役,預備役的意義不是讓你離開軍隊,而是繼續在軍隊係統裏,擁有軍饒身份,家人享受軍屬待遇。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