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專業人員的講述,那塊的馬蹄鐵的用處也被大家得知。

    馬的蹄子有兩層構成,和地接觸的一層是一層大約三厘米厚的堅硬的角質,上麵一層是活體角質,馬蹄和地麵接觸,受地麵的摩擦與積水的腐蝕,角質會很快的脫落。

    漢匈戰爭時期,霍去病率領騎兵出擊塞外,出擊的馬匹一共有十四萬匹,一場大戰結束之後,回來的馬隻剩下三萬匹,戰馬的損耗十分驚人。

    漢軍不像匈奴人,以養馬為職,有充足的馬匹可以使用,不懼損耗。

    漢軍的戰馬屬於較為奢侈的消耗品,三代饒積累才積累出了一次漢匈戰爭的損耗,文帝景帝數十年的時間積累戰馬數量,才讓漢武帝有了北伐匈奴的機動力。

    其中的原因,大部分可能都要歸結到馬蹄的損傷上。

    在草原上激烈奔馳戰鬥的過程之中,馬蹄角質快速磨損,大量損壞,戰馬難以繼續奔馳,隻能算為損失,即使馬沒死,也不能繼續奔馳打仗了。

    一匹馬的使用壽命就那麽短,就算是幾十年積累的漢國庫也難以承受那麽大的損耗。

    據傳,古羅馬時期,也就是漢武帝同時期,古羅馬人就開始使用馬蹄鐵了。

    馬具在魏晉時期就有了記載和實物,但是馬蹄鐵在中國一直到五代十國時期才正式有了記載,到北宋時期,馬蹄鐵都還是絕對的域外之物,沒有為中原軍隊所列裝。

    馬蹄的損壞是如此簡單輕易,讓曆代中原朝廷都頭疼不已,為此損耗大量金錢,耗費大量精力,絞盡腦汁增加戰馬數量,事倍功半,也沒有大的改變。

    馬蹄鐵的傳播是如茨困難,以至於讓後人扼腕歎息,想著強漢盛唐時期若是有馬蹄鐵,漢饒騎兵將是如何的輝煌,將能如何勇武的開拓疆土,稱雄草原。

    就算是宋人,要是有了馬蹄鐵,也不會在騎兵上如此吃虧。

    有一一,北宋初年,經過五代十國曆練之後的宋軍騎兵的戰鬥力非常強,哪怕到真宗時期,北宋騎兵都能屢屢擊潰遼國騎兵。

    但是沒有馬蹄鐵裝備的情況加上失去了西北和燕雲的大量養馬地,使得宋人極其缺馬,根本拉不起上數量的騎兵,大騎兵軍團的戰鬥隻能停留在理論上。

    若不在草原上,養一匹馬需要的土地可以養活三十個人。

    成本太高了,養不起。

    古中國也不是沒有意識到馬蹄的損耗對戰馬的傷害,也想過很多辦法,用竹木、藤條、皮革製作簡易馬鞋保護馬蹄,但是這些更像是裝飾,根本不能很好的保護馬蹄。

    而現在有了這塊馬蹄鐵,一匹戰馬的服役時間就可以大大增長了。

    郭鵬的軍隊一直以來也都不以騎兵為主力,馬具沒有成熟的出現,因此戰馬的損耗多少還在可控範圍之內,馬蹄子損壞了就壞了,拉拉車,耕耕田,等實在動不了了就殺了吃肉,也算是物盡其用。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