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到底有多少學派?

    其實是很難統計的,最出名可能是七大學派。但是,除了這之外,像經方派,可能也會有不同的說法。

    什麽是經方派?曆來眾說不一,現在解釋經方的說法主要有兩種。

    其一,經方是經驗之方說。

    其二,經典之方說。

    這兩種說法誰對誰錯,值得商榷。

    對經驗之說的不同是,中醫的治療方法,包括藥方都是經驗出來的,也就是說先有了治療方法,後有的理論。

    例如臨床經驗出來一個藥方,顯然不能算作經方。

    說以經驗之方來解釋經方的來曆是不恰當的。

    經典之方說也不對,凡是經典之方就是經方?

    理由之一,例如後世的補中益氣湯應該算經典之方,現在沒有一個藥方能代替他它,說補中益氣湯是經典可以,但是說它是經方,顯然不對。

    經方的提法是在西漢初年,也就是在傷寒論出書之前就有了,傷寒論的寫作時間是在東漢末年,其時間相差幾百年。

    也就是說,先有的經方提法,後有的傷寒論,傷寒論隻是經方派的其中一種書籍罷了。

    除此之外,“經方”來自於殷商時代伊尹所著的《湯液經法》,其上而又源於《神農本草經》及《桐君采藥錄》。

    據梁.陶弘景說:“依神農本經''''及`桐君采藥錄''''上、中、下三品之藥,凡三百六十五味,以應周天之度,四時八節之氣。尚有聖相伊尹撰《湯液經法》三卷,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藥為服食補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藥為療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藥,為殺蟲避邪癰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實萬代醫家之規範,蒼生護命之大寶也。”

    所以“經方”最初的含義是這經方十一家,即十一部古籍中所記載的方劑。

    還有,就是中醫學界最為普遍的說法,是指漢朝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包括《傷寒論》及《金匱要略》二書)所記載之方劑。乃是相對於宋、元以後出現的時方而言的。

    其中《傷寒論》載方113首,《金匱要略》載方205首,除去重複的38方,共計280方。

    《傷寒論》載藥90味,《金匱要略》載藥192味,除去重複的76味,共計206味。經方是“醫方之祖”,後世中醫學家稱《傷寒雜病論》為“活人之書”、“方書之祖”,讚譽張仲景為“醫聖”。

    古今中外的中醫學家常以經方作為母方,依辨證論治的原則而化裁出一係列的方劑。經方的特點可概括為“普、簡、廉、效”。所以後世所公認的”經方“是指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所記載的方劑。

    在葉晨看來,經方派,他也是更加指的是來自張仲景為首的經方。

    至於韓儒春父子也是那樣的想法,雖然像孫思邈《千金方》,甚至李時珍《本草綱目》裏麵也有許多藥方。

    但是,最經典還是張仲景的名方。

    在治療許多大病,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但是,韓儒春和韓平知道,這父子倆,雖然是學經方出身,但是,對於張仲景的名方,還真的不擅長用。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