屍體太多,埋都埋不過來,隻好堆在一起焚殺了再埋。在明軍之前陣地那的土地,全是被鮮血染紅了的土地,腥臭撲鼻,引了無數的蒼蠅蟲子。最終隻好也焚燒了一遍。

    出去追擊的藩屬國騎軍,陸續回歸,又押回了大概十多萬敵軍俘虜。

    直到這時候,大概的戰果才出來了。

    七十一萬歐洲各國軍隊聯盟,被俘虜了四十一萬左右,在華沙城內被炮火和重機槍殺死的有八萬左右,另外被藩屬國軍隊追殺而死的則有二十來萬,逃走的敵人,隻有不到三萬人,估計還都是騎軍。

    又過了三日,才算大概清點了俘虜的情況。

    瑞典國王卡爾十世古斯塔夫很倒黴,直接被炮彈炸死。他所帶來的精銳部隊,也大都被炮彈和重機槍幹掉。

    法國這邊,名將大孔代領著騎軍衝鋒,也同樣死在了重機槍之下。哪怕他的防護比起別的法國軍卒要好,也一樣沒有逃過一劫。

    另外一名法國名將蒂雷納,這次卻是好命,被炮彈掀翻,隻是受了輕傷被俘而已。在原本的曆史上,他在戰爭中是中了流彈而死。

    至於法國軍隊,被俘了一半左右,逃走的很少,其他的,差不多都死了。

    英國護國主克倫威爾,被炸彈炸到,少了條腿,雖然進行了救治,不過最終還是痛了三之後一命嗚呼。他的首級就被割下用石灰處理,準備送回英國去。

    ………………

    總之,這次的戰事中,歐洲各國軍隊中,不管是軍官還是士兵,不管是名將還是普通將領,在大明新式火炮和新式火器的夾擊之下,都是一視同仁。

    在六之後,崇禎皇帝便下旨,令大明的藩屬國繼續向其他國家進攻,除英國、法國、西班牙和荷蘭之外,其他國家接受投降。

    聽到這道旨意,不管是艾哈邁德還是阿列克謝,都是大喜。因為這道旨意,是他們最為期盼,最是喜歡的旨意。

    歐洲各國軍隊的精銳已經在這一戰中被消滅,剩下的敵人,必然也已經聞風喪膽。可以,接下來的進攻會非常順利,同時也是好處多多。

    於是,大明藩屬國都是非常積極,立刻領旨進攻歐洲國家。

    至於在華沙俘虜的四十一萬左右的俘虜,崇禎皇帝下旨讓他們去挖運河,也就是後世的蘇伊士運河。長途跋涉之下,肯定會死一批,而挖運河又會死一批,但是,誰讓他們戰敗了呢!

    不過明軍這邊,倒也沒有虐待他們,而是一如既往,宣布修完運河之後他們就能得到自由。以此來刺激他們的積極性,加快運河的開通。

    原本的這條蘇伊士運河,對於大明掌控歐洲是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早一日修好運河,就早一日能徹底掌控歐洲。

    不過,這和崇禎皇帝最初的目標還是有所偏差的。

    原本的時候,他所設想的,是留一部分歐洲國家作為大明的敵人,免得地球上沒有敵人了,大明本土會懈怠。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