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是官府,具體的來說是戶部專營的東西,變成了匯通商貿行專營,說起來是挖朝廷的牆角,但商貿行有皇帝的股份,誰又敢說商貿行賣國呢?難不成是皇帝把自己的天下賣給蜀國?

    六月初三,禮部將雙方會談的結果上奏逄瑛,逄瑛很快轉給太後黃嬌。黃嬌對其中一些措辭不滿,又發回禮部,宋錚不得不再次與唐正肅商談。

    如是三次,直到六月中旬,才把最終文本定下來。經逄瑛與黃嬌同時用印後,形成國書,兩國的邦交大事算是有了結果。

    期間,最牽扯宋錚精力的,不是國書的措辭,而是另外一件事:逄通一書要求盡暫蔣魁家眷。

    事情回到六月初五那天上午,正逢大朝。前麵一個多時辰,還算平穩,臨到下朝時,國公逄通突然站出來上書:“……蔣魁者,逆賊也。其以原皇城司副都統之位叛逃蜀地,其罪即當以族誅。且傳言,十年前蜀關兵敗,情報泄密者即為蔣魁。若此事為真,則蔣魁百死莫贖也。然近日臣聞,蔣家罪眷已經由蜀返齊,故請聖上嚴查此事,給數萬蜀關忠骨一個交待……”

    逄通上書時,宋錚因為蜀使之事,也在太極殿。逄通一上書,立即在殿內引起軒然大波,同樣把宋錚嚇了一跳,不禁偷偷打量逄瑛。這件事宋錚前番在西齋與逄瑛密談時,已經稟報過了,逄瑛倒是答應不累及蔣魁家眷。但逄通公然上書,立即把宋錚和逄瑛逼到了牆角。

    還好,逄瑛已經非心思簡單的少年,隻見他略一沉吟,問道,“國公,這事兒你從哪裏聽說的?”

    “臣前番接到軍中密報,說有一隊人馬,自稱是西夏漢人,因戰事逃離關中,轉道蜀國來到我們大齊。後來,這隊人馬竟然在徽州黃山腳下安頓下來。經過查訪,有人認出,這隊人竟是蔣魁的家眷,隻不過更名換姓而已。故臣奏請聖上,定要嚴查此事。”

    “跟蹤查訪,好像這是皇城司的差事吧。怎麽,左右司都沒報上來,倒是老國公先得到了消息?或者說,老國公憂國心切,調派自己府裏的人手去查此事?”

    逄通輕聲一笑,“前番禮部郎中宋錚孤身出使蜀國,聖上對蜀國之事頗為關注,臣既然是太尉,自然要急聖上所急,故對蜀關的事極為關注。蜀地雖偶有百姓來到我們大齊,但這一次人數頗多,足有五六十口,臣不得不令左司密查。這不,左司昨夜剛剛報上來,今日臣便上奏聖上,請聖上嚴查此事。”

    逄通的話音一落,下邊眾官員議論的聲音更大了。片刻之後,戶部尚書徐寅順立即站出來,“蔣魁罪大惡極,老臣奏請聖上,當派有司嚴查這批人馬,看看他們是如何能通過蜀關的層層查檢,來到我們大齊的。”

    徐寅順一說話,除了季璨、郭興嘉等大佬依然觀望外,其他官員紛紛表態。前番因為韓忠案被逄瑛訓斥的禦史汪昭庚,更是聲淚俱下地控訴。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