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嶽比起原來成熟多了,不再那麽顧及麵子。但呂大富卻要起麵子來,“就算他們想入股,也要來求咱們,而且所有江南大家都加起來,包括生絲、棉布、糧食等不能超過一成。”

    呂大富固執起來,徐明軒和黃嶽也沒辦法。此後不久,江南大家倒是派人來談判來著,但商貿行把條件一提,來人拂袖而去。一成的股份?打發要飯的呢?

    黃嶽和徐明軒欲發擔憂,又找到了呂大富,沒想到呂大富胸有成竹,“他們不談更好,過兩天咱連一成也不給他們了。”

    事實如同呂大富所料,江南大家控製的各行會一降價,商貿行裏交易的貨物也很快降下價來。市場就是如此。還是生絲為例。徐家和韋家主要是做生絲生意的,他們先是屯貨,生絲價格上揚。等他們把貨物低價放出來,市場受到衝擊,自然隨之降價了。

    其間,貝樂業曾回江寧一次。小貝心思最是玲瓏,當得知各行會低價出貨後,馬上收集商貿行的流動資金,委托客商到各行會收購貨物,然後掛到商貿行高價出售,賺取差價。如此一來,更加快了市場平衡。

    最後,商貿行不但沒有損失,反而小賺了一筆,讓黃嶽等人笑得合不攏嘴,也徹底放下心來。

    江南大家囤貨放貨,受到衝擊最大的就是那些中小貨主。但呂大富很快推出了減免交易稅率的政策,幫助中小貨主渡過難關。

    江南大家雖然生意做得大,但畢竟不是獨家壟斷。徐家和韋家的生絲產量,能占大齊全部的四分之一就不錯了。其餘的四分之三中,一小半是市場自由貿易的,另一多半都集中到了商貿行做交易。綜合起來,還是商貿行這邊占優勢。

    這次大戰,相當於江南大家和各個中小貨主的聯合體打了一次擂台,結果可想而知。江南大家受損不小,中小貨主也損失慘重,與之相比,商貿行幾乎沒有損失,惟一大賺的是那些行腳商人。

    又過了十多天,江南大家吃不住勁兒了,隻好把價格恢複到正常水平。價格正常了,原來到各行會進貨的客商,又回到了商貿行。商貿行也沒刁難他們,而是遵循一貫的原則,來也好,去也罷,全憑自由。如此一來,商貿行更得客商們的信任了。

    這是頭一次交鋒,之後斷斷續續進行了三次。甚至有一次,江南大家不顧原來與商貿行的協議,幾乎斷絕了商貿行的貨物供應。而且這次他們學乖了,對客商的要求就是不能把進到的貨拿到商貿行交易。

    可惜,江南大家勢力雖大,不能控製所有客商。許多客商從各行會進貨後,偷偷轉到了江南大家勢力較弱的北方,在商貿行的曆城、開封和洛陽的分號出售。二十多天後,這些貨重新又流通到江南,市場價格重新恢複到了平衡。

    其間,匯通商貿行江南各分號受到的影響不小,但在呂大富的調配下,通過貨物來回轉運賺取差價,很快就彌補了損失,還小有盈餘。

    這次連續的經濟大戰綿延了近三個月,以匯通商貿行的大勝而告終。惟一不太滿意的是各地客商,他們巴不得這樣的大戰再來幾次,好賺得更多些。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