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是非非,誰能說得清楚。黃元度隻知道,現在的大齊財政,已經支撐不住十幾萬軍士的長期作戰了。就算支撐得住,接下來的政鬥也會使逄檜西征漢中,進而攻取蜀國的設想化為泡影。

    殿內,董蘭成等大臣依然喋喋不休,雖然都在讚揚逄檜,但明裏暗裏均表現出對太尉之職的強烈願望。即使是那位西征軍的統帥——洛陽關總督高定山,在奏章中也毫不吝惜地表揚和自我表揚。

    黃元度沒想過伸手。他知道,就算伸手也白搭,即使是女兒黃嬌,也不會同意將太尉之職交到與黃元度關係密切的人手中。譬如都衛軍統製黃峰,便毫無機會。

    臘月頭一天的這次朝會,滿堂都是對逄檜喪事的安排,誰也沒敢觸黴頭,主動去爭太尉或者東京關總督這一職位的歸屬。

    逄檜的喪事最終並沒有完全按照其遺願執行,而是派人親赴長安,迎逄檜靈柩回江寧,葬在城西的龍陵。龍陵在牛首山西麓,是大齊建立政權後選定的皇室寢陵。由太祖逄龍欽定的名字“龍陵”。現在,那裏已經埋了太祖、太宗和高宗三代皇帝,其他直係逄氏皇室人員,以及功勳卓著的文臣武將,有的也陪葬在那裏。

    逄檜說自己進入了祖陵,隻不過是他心裏的感應罷了。事實上,逄檜不但能進了祖陵,而且在小皇帝的堅持下,還得了一個“武穆”的諡號,這算得上武將最高的榮譽了。

    長安設立了逄檜的衣冠塚。逄鬆最後在西夏皇宮前穿戴的那副鎧甲,將埋在終南山下,連那匹罕見的寶馬,亦被殺掉陪葬。

    逄檜的歸葬繁複無比,不過,有禮部專門操持這些,倒也並不慌亂。

    逄檜之死,引發了文人墨客的悼念浪潮。不管逄檜原來做過什麽,但其死在征途中,僅這一點,就足以激發文人們的創作靈感。特別是在最後時刻,齊軍能攻下長安,逄檜也算功成名就。那就更值得大書特書一番了。當年諸葛武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巾”,何況逄檜出師已經捷。

    在文人們的描繪下,逄檜之死有著許多傳奇色彩。一個臥床不起,已經昏迷的王爺,最後突然“精神抖擻”地出現在西夏皇宮門前,大喊三聲後溘然長逝,這個事件本身就是專門為造神運動提供素材的。

    一時間,江寧城乃至整個大齊人人都在談論逄檜,人人都在傳頌他的故事。與前些年大帥韓忠死時相仿,隻不過韓忠冤死獄中,也沒享受到逄檜如此隆重的哀榮。

    逄檜和韓忠都是人們談論的英雄,沒有人追究前者當初是如何幹掉後者的。

    位於權力漩渦中的政客們,沒有普通百姓那樣的閑情逸致。事實上,逄檜的死訊還沒到江寧前,就有人行動起來。畢竟,逄檜在軍中的病情一直是政客們關注的焦點。隻不過,逄檜沒死前,政客們隻是遮遮掩掩,那麽明目張膽罷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