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發起這場戰爭的另一個因素就是,大齊不能坐視大金吞並關中,但這個因素並非沒有應對之法。比如,大齊完全可以通過在黃河沿岸調動兵力,威脅大金,使大金不敢對關中用兵。等過上兩三年,小皇帝秉政,大齊完成內部調整,再對外用兵,局麵便會完全不一樣。

    宋錚與範誌同在上述看法上非常一致,頗有惺惺相惜之感。兩人對於眼下的局麵,都不十分看好,但兩人都決定不了什麽,隻有合寫了一封信,把自己對戰局的看法和預測報告給逄檜,同時提出了一些戰術層麵的參考意見,比如,派出小規模軍士翻越山地,破壞後勤供應;或者是借道渭水北岸,繞路攻擊潼關側後;或者派軍士化妝成百姓,到長安散布流言,挑動漢人與黨項人矛盾等等。

    “盡人事,聽天命吧!”範誌同招呼軍卒把信送出後,說出了和宋錚前幾天所說一樣的話。

    “範大人也不必過於悲觀,”宋錚笑道,“再不濟,我們用兵敗了,不也是仍然占據潼關以東的地方嗎?大金就算完全吞並關中,沒有一兩年也辦不到。不說關中饑饉,大金要花費多大的精力安民,就是黨項人也不會看著大金舒舒服服地把自己的地盤占了。”

    “小郎,你還是不懂啊。”範誌同歎道,“前些年我們對蜀國用兵敗了,整個大齊士氣不震。這兩年剛剛恢複一點元氣,再次失敗的話,下次用兵不知還要恢複多少年。何況這次萬一兵敗,軍方肯定會發生分裂。王爺身體又不佳,能不能控製局麵還是另一回事。最少在聖上秉政前,朝廷還要經過一番震蕩。”

    對於江寧的形勢,宋錚知道的比範誌同還清楚,知道此言不假。但自己又能如何?還是先想法如何在蜀國保命吧。

    八月十四日,夔州那邊傳來消息,同意齊使宋錚入蜀。範誌同當即決定,由祖傑帶領二百名軍士,護送宋錚至奉節。

    在離開前,宋錚也看到了北方的戰報。大齊水軍已經至渭河口,遭到西夏軍的拚合阻攔。西夏軍在渭河與黃河交口處的岸邊設置了高大的塔台,上麵架設了巨弩。由於幹旱,渭河水水位下降,巨弩和投石機能夠覆蓋整個河麵。不但如此,渭河口還布設了數條攔河的鐵鏈,攔住去路。大齊水軍連續進攻數日,損失大小戰船二百餘艘,仍然不能前行寸步。

    潼關之下,十餘萬大齊軍士輪番進攻,卻未能克關。西夏軍士一開始就沒有同齊軍野戰,而是緊依雄關嚴守,其防線直延伸到黃河邊上,甚至大齊水軍也要遠離黃河南岸而行,否則便會遭到西夏軍的箭弩攻擊。數日血戰,大齊已經傷亡了五千餘人。

    嶢關方向的兩路齊軍已經順利在上洛合並,進抵嶢關之下,並嚐試進行了一次攻關,但收效不大。就地勢來說,嶢關比潼關更為險峻,同時離長安更近。李元慶在此布置了四萬兵力,雖然人數隻是大齊的一半,但大齊要攻下此關,是千難萬難。

    與齊軍相比,大金那邊卻順利得多。正如宋錚預料的那樣,金軍數路大軍,並未南下,而是一路西進,將戰線推至白水、鄜城、洛川一線,而南路金軍仍然在緩慢地向河東府調兵,還沒有渡河的意思。如此以來,金軍的戰略意圖越發明顯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