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戰火,當初江北有一部分大家族,也遷至江南,這使得江南人才更勝。太祖也是由於得了江南諸大家支持,所以任用了大量南人為官吏。大齊疆域穩定後,基本上形成了北人掌軍,南人掌政的局麵。除了建都江寧一事之外,連本朝的政體,也是因這種情勢設定的。既借鑒了前朝大宋,又取法隋唐,以太尉府掌軍,以宰相掌政,另設監察禦史風聞朝奏。大體如此。”

    “除了太祖一朝,宰輔為北人外,太宗以降,宰輔皆為南人。我們黃家也是如此。而軍方,韓忠等一批北人老將,牢牢控製軍權。北人掌軍,便不怕南人失去控製。南人掌政,經營這個國家。這是當時情勢造成的。如今,雖然沒有明確的南人、北人之分,長江以北也漸漸恢複了元氣,但大體情勢不會錯的。”

    “大齊之初的幾十年,由於太祖和太宗都是久經沙場,靠雙拳打出天下來,所以威權極重,南人北人都配合良好,大齊也蒸蒸日上。然而,太祖和太宗均曾在征戰中負過傷,以至在位時間都不算太長。太祖在位十八年,太宗在位二十一年,這三十多年的時間,沒有彌合南北差別。實際上,到太宗後期,軍政矛盾就顯現出來。”

    “軍隊勢力龐大,除了邊關軍外,各路各州都有人數眾多的守備營。若是戰禍不斷,維持龐大的軍隊倒有情可緣,然大齊穩定後,根本不用供養這麽多軍士,以大齊的國力,也供養不起這麽多軍士。每年賦稅近乎一半都到了軍方那裏,所以,朝野均呼籲裁軍,這自然導致軍方的強烈反對。太宗十九年的那次政潮,便是由此而起。最後,太宗雖然壓下了這次朝爭,卻仍然對此束手無策。”

    黃元度抬起頭來,目光望著跳動的燭火,仿佛這一團火光就有當年的畫麵。

    黃嵩也是熟知曆史之輩。他知道,當年的政潮時,自己的父親是科探花郎,剛剛入值翰林院。父親帶頭上書,以激烈言辭,針砭時弊,並由此名聲大噪。然而,最後的結果是父親遭貶,被弄到了廣南東路西路一個窮縣當主簿。若非娶了黃嶽的母親,得了包家的支持,父親也難以兩年後重返江寧。自己的母親入門,便是父親重返江寧,出任江寧府少尹時的事。

    “其實南人也好,北人也罷,都是大齊人,不應該有什麽差別。高宗即位後也意識到這一點,試圖消除這種弊端。他一方麵有意提拔北人官吏,另一方麵也試圖消減軍方勢力。奈何高宗威望,根本不能與太祖太宗相提並論,麵對韓忠等與先帝一齊打天下的重臣,高宗根本無法輕易下手。否則的話,一著不慎,便易引起強烈的軍方動蕩,乃至禍亂。我大齊外有強敵,軍方一亂,那便是動了根基,高宗也不得不謹慎從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