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始皇帝封泰山、禪梁父,刻石頌秦德,頌辭稱:“皇帝臨位,作製明法,臣下修飭。二十有六年,初並天下,罔不賓服。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隻頌功德。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

    華夏先祖,為何熱衷封禪,現已不得而知。

    不過,三皇五帝,還有始皇帝,漢武帝,這等大帝,都曾經有封禪之舉。

    後世的解釋就是,封禪,溝通天人之際,協調天、地、神、人之間的關係,使之達到精神意誌與外在行為的和諧統一。

    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就是華夏文化的一種核心和追求,天人合一,授命於天的意思。

    然而現在,幾位老祖出現之後,拐彎抹角,提出了封禪之說,再加上泰山本身的一些傳說,頓時,方雲心中明白,怕是這封禪,並不會太簡單。

    而且,這幾位之所以對人皇相當客氣,極有可能人皇的凜然氣勢隻是一個方麵,更重要的是,他們需要人皇幫他們去做這件事。

    曆史的真相,已經淹沒在時間之中,泰山封禪,估計也並不是什麽人都能封的,而且,封了之後會出現什麽,也不為外人道也。

    正因為如此,這些視蒼如螻蟻的仙人,現在才這麽好說話吧。

    這些仙人都是些老狐狸,擺出種種姿態,隻是一些假象。

    人皇相當睿智,大是大非麵前絕不含糊,弄清幾個仙人的意想之後,毫不猶疑地表態支持:“既然如此,我們就可以按照祖法,封禪泰山,不過,希望各位仙長得封禪之助後,能胸懷蒼生,助我華夏崛起……”

    幾個大能仙人沒有輕易表態,在人皇麵前,這話可真不能隨便亂說,他們可都是真正的得道高人,最重因果,尤其是最重虛無縹緲的氣運之力,一旦許諾,就不得不兌現。

    最終,慈眉善目的彭祖輕笑著說道:“人皇言重了,我等需要登上通天塔,找到機緣,解決自身問題,隻要我等有了餘力,自然會為我華夏一脈貢獻力量。”

    多幾個高手總是好事,人皇也不再多說,帶領道宮三祖、方雲和幾位仙人,開通磁懸浮專列,不到半個小時,已經出現在了泰山腳下。

    升封者,增高也;下禪者,廣厚也。

    天以高為尊,地以厚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報天,附梁父之址以報地。

    封泰山以禮天。

    禪梁父以報地。

    大夏紀之前,泰山封禪,其實很常見,泰山甚至是將其開發成了大型的實景演出節目,經常封禪。

    但一來,這種封禪沒有氣運之力加持,都隻是些演員的娛樂節目,也就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