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吳中元穿戴完成,懸停等待,黎別隻得感召盔甲,淩空穿戴,其穿戴盔甲的過程與吳中元完全相同,連甲片附體的順序也一模一樣,青龍甲是鳥族聖物,鳥族所有的盔甲都是參照青龍甲打造的。

    吳中元辨明方位,往東南方向飛去,這時候的地勢和地貌與現代有很大的不同,很難通過目前的參照物判斷出自己所處的準確位置,他往東南方向去是為了尋找海岸線,海岸線的變化應該不大,至少膠東半島肯定能認出來,而夷人一族就生活在煙威和東營地區,那裏正是黃河入海的地方,具體方位可能會有所變化,因為黃河總是頻繁改道,但大致上就在那片區域。

    按照他目前的反應速度,穿戴青龍甲趕去入海口絕不會超過一個時辰,但黎別的速度較慢,得遷就她,就算這般,入更時分二人也趕到了地頭兒。

    黃河的汛期是每年的七八月份,這時候汛期已經過了,夷人每年大規模的獵捕蛟龍都是在汛期進行,七八月份上遊發大水,蟄伏在內陸河流湖泊的魚蛇蛟龍會趁著洪水進入大海,汛期過了,入海的蛇蟒蛟虯就少了,大部隊也就回去了。

    上次回去救治大傻,臨走的時候吳中元衝老瞎子詳細問明了夷人的情況,知道夷人住在入海口的南岸,自高空俯視尋找,很快找到了夷人居住的部落。

    這時候最大的部落就是中土三族,除此之外還有許許多多的小部落,夷人就是其中之一,不過雖然是小部落,其居住的城池卻比三族的垣城要大上許多,因為他們居住的很是集中,沒有分出邑城和圍城,所有族人都是住在一起的。

    在諸多小部落裏,夷人的部落算是中等偏上的,根據城中房屋的數量來看,其族人應該有八千到一萬,城池建造的也比較穩固,城牆較高,壘砌城牆用的石頭也比較大,城市的建設是需要經濟實力支持的,這時候雖然沒有貨幣,卻有了成熟的易換,夷人不但有蛟油和龍筋,還有魚類和鹽巴,這些對於內陸地區的人來說都是好東西。

    城池三麵環山,北麵的山峰最大也最高,西山和東山高度大致相仿,南麵是開闊地帶,有不少農田。二人目前就藏身東山,雖然天氣已經開始轉涼,但沿海地區的溫度要比內陸要高上幾度,山中的樹木還沒有開始落葉,為二人提供了很好的掩護。

    夷這個字的本意就是攜帶弓箭的高大的人,而老瞎子此前也說過夷人身形高大,事實也證實了這一點,城中族人的身高普遍比三族族人要高,成年人的身高多在兩米以上,約有兩成以上的族人個頭出奇的高,老瞎子沒有言過其實,這部分族人的身高真的能夠達到一丈,婦人的身形也很高大,比男子矮不了多少。

    這時候夷人已經開始曬魚幹兒了,可能是為了防止野獸偷吃,城外有很大一片晾曬場所,有夷人點著篝火值夜看守。

    城裏除了大量房舍,偏北的區域還有一處高大的圓柱形石樓,其形狀有點像日本鬼子的炮樓兒,但比炮樓兒更高,麵積也比炮樓兒要大,四麵的牆壁上有很多拳頭大小的方孔,密密麻麻,遍布整個石樓。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