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事物繁忙的關係,已經快一年沒有回總壇了,一切權利已經交由總護法江城武祖全權代理。

    所以,像張謙這樣入盟隻有三個月左右的年輕人,是從來沒有見過張曉燕本人的,在他們心目中,江城武祖才是商武盟當之無愧的最高領導人。

    這道理就像自古以來中國的軍隊往往很多時候竟不受皇帝的差遣,而甘心為某個人,或者某幾個人驅使,與皇帝倒戈相向,起兵造反一樣。

    為什麽?

    因為軍隊裏的很多將軍,窮一生之力都未能見過皇帝一麵,“皇帝”二字對於他們來說,太過遙遠,所以他們並不是完全忠於皇帝,而是更多的忠於那些提拔重用他們的人,那些他們可以見上麵,說得上話的人。

    並且,很多時候,皇帝的“恩惠”是通過那些與他最近接的將軍元帥來向下“施恩”的。

    如果負責施恩的將軍元帥,心懷二心的話,完全有可能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和恩澤,拉攏和收買部下的忠心,以圖他日謀奪皇位之需。

    這就是為什麽自古以來皇帝往往都不敢把軍權放到一個,或幾個將軍元帥手裏過多,過久的原因所在。

    不過,商武盟新來的那些人中,張謙的感覺平淡一些,因為他熟讀史書,對曆史典故知之甚詳,對於權謀之術,也略有所通,並且在入盟之初,他就已經瞧出事情的些許端倪了,對高層之間的矛盾和權利糾葛,也已事先稍有洞悉,所以他對總護法江城武祖的感情依賴和仰慕之情,會自然而然的稍微顯得平淡一些而已。

    畢竟,知道事實真相的張謙,是絕不會再像那群腦子裏還一片“混沌不清”的年輕小夥子一樣,心裏一個勁兒的仰慕總護法,崇拜總護法,想追隨總護法,甚至甘心為他謀奪盟主之位傾盡全力的。

    聰明的人往往都很理智,而且腦子裏十分清楚自己想要什麽,知道誰能給自己這些,誰又能給自己更多一些。

    當然,張謙也是一個非常重視感情,並且知道“感恩圖報”的人,在後來與江城武祖的交往中,也漸漸被他的雄才大略和無比野心所折服,並為他盡了一些力,比如,他思想上想不通的小細節,有時候,張謙是可以感覺到,並予以指出的。

    這些特點,在張謙身上都有集中的體現,隻是很多特點,別人並沒有去用心發現而已。

    更多的時候,隻有張謙自己清楚,自己知道。

    老武也知道一些,不過,老武最喜歡的還是他的文章,講起理來頭頭是道兒,十分透徹,令人有所領悟。

    張謙的自知之明,完全已經超越了他的年齡界限。

    嗚呼!天賜良才也!

    古雲:“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此,聖人之教也。

    張謙人生必經之道也。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