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世從來說至仁,至仁治世世稱淳。

    誰知一味仁之至,轉不如他殺伐神。

    又曰:

    稱帝稱王自有真,何須禮樂與彝倫①。

    可憐正統唐虞②主,翻作無家遁逸人。

    嚐聞一代帝王之興,必受一代帝王之天命,而後膺一代帝王之曆數,決無僥幸而妄得者。但天命深微,或揖讓而興,或征伐後定,或世德相承,或崛起在位。以世俗論之,或驚以為奇,或詫以為怪。不知天心之所屬,實氣運之所至耳。必開天之聖主,名世之賢臣,方能測其秘密,而豫為之計,若諸葛孔明未出茅廬,早定三分天下是也。遠而在上者,凡二十一傳,已有正史表章,野史傳誦,姑置勿論。單說這明太祖,姓朱,雙名元璋,號稱國瑞。

    祖上原是江東句容朱家巷人,後父母遷居鳳陽,始生太祖。這朱太祖生來即有許多征兆,果然長大了,自生出無窮的帝王雄略,又適值元順帝倦於治國,民不聊生,天下塗炭,四方騷動,這朱太祖遂納結英雄豪傑,崛起金陵,破陳友諒於江右,滅張士誠於姑蘇,北伐中原,混一四海,遂承天命,繼了大位。開基功烈,已有《英烈正傳》傳載,茲不複贅。惟即位之後,興禮樂,立綱常,要開萬世之基。後來生了二十四子,遂立長子標為皇太子,次子為秦王,三子為晉王,四子為燕王,其下諸子,俱各封王。這長子標既立為皇太子,正好承繼大統,為天下之大主,不期受命不永,到了洪武二十五年四月,竟一病而薨。太祖心甚悼之,賜諡號為懿文太子,遂立懿文太子的長子允炆為皇太孫。這皇太孫天性純孝,居懿文太子之父喪,年才十有餘歲,晝夜哭泣,水漿具不入口,形毀骨立。太祖看見,甚是憐他愛他,因對他說道:

    “居喪盡哀,哭泣成禮,固是汝為人子的一點孝心,然此小孝也。但我今既已立汝為皇太孫,上承大統,則汝之一身,乃宗廟社稷臣民之身,自有事我之大孝。況禮稱:‘毀不滅姓,①,若不競競保守,以我為念,隻管哭泣損身,便是盡得小孝,失卻大孝也。”皇太孫聞言大驚,突然顏色俱變,哭拜於地道:“臣孫孩提無知,非承聖訓,豈識大意。今當節哀,以慰聖懷。”太祖見了大喜,因用手攙起道:“如此方好。”又將手在他頭上撫摩數遍,細細審視,因見他頭圓如日,真乃帝王之相,甚是歡喜,忽摸到腦後,見微微扁了一片,便有些不快,因歎息道:“好一個頭顱,可惜是半邊月兒。”自此之後,便時常躊躇。又見第四子燕王棣,生得龍姿天表,英武異常,舉動行事皆有帝王器度,最是鍾愛,常常說:“此兒類我。”

    一日,春明花發,太祖駕幸城南遊賞,諸王及群臣皆隨侍左右。宴飲了半日,或獻詩,或獻頌,君臣們甚是歡樂。忽說起皇太孫近日學問大進,太祖乘著一時酒興,遂命侍臣,立詔皇太孫侍宴。近臣奉旨而去,太祖坐於雨花山上。不多時,遠遠望見許多近臣,簇擁著皇太孫騎了一匹禦馬,飛一般①彝倫——天、地、人類社會的常道、常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