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伯海身高八尺,膂力過人,任俠尚氣,他本是行伍出身,帶過兵,打過仗,鎮邊戰功顯赫,是叛軍中屈指可數的將才。

    兵者凶器也,話本演義裏把攻城得那麽輕巧,實際的情況是,哪怕隻有一圍低矮的土城,也要數倍的兵力才能攻克,更不用像穀梁城這種地勢險要、牆高河深的大城了。

    穀梁城位於夾關以西,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曆代的兵書都有“東進中原,必取夾關,欲取夾關,先克穀梁”的法。鎮守穀梁城的縣令是趙伯海的老對手翟雲,翟雲字子鵬,雖是個文官,但一不怕死,二不愛財,深得民眾擁戴,因此叛軍幾度用兵,都在穀梁城下折戟而歸。

    直到韓兵投奔叛軍後,情勢才發生了根本的轉變。

    韓兵是這樣服趙伯海的。

    “守城易,攻城難。守城得法,可以少勝多。如果沒有十倍於守軍的兵力,不能圍城,沒有五倍於守軍的兵力,不能攻城。古時‘城雖大,無過三百丈者;人雖眾,無過三千家者’,用三萬精兵,足以平定下。但穀梁城是‘千丈之城,萬家之邑’,三萬人連個城角都圍不住。攻城的準備工作要六個月,其中準備攻城器械三個月,修距堙等工事又三個月,半年過去,‘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蟻附的結果是‘殺士卒三分之一’,‘殺士卒三分之一’的結果是‘而城不拔’。如果趙帥的誌向是掩有中原之地,就不能在穀梁城損耗太多兵力。”

    叛軍中驍勇善戰的將士不在少數,趙伯海麾下缺少的正是像韓兵這樣運籌帷幄的謀士,他口稱“先生”,將韓兵請到上位,擺出一副禮賢下士的姿態,客客氣氣討教攻城之法。

    “城池都是從內部攻破的,欲拔穀梁城,須在城內埋下釘子,裏應外合。既然翟子鵬頑固不化,趙帥可從兩方麵著手,一,用間,離間朝廷與翟雲、翟雲與部下的關係,二,策反,用財物婦人誘使守城將領反叛,殺翟雲,開城門。”

    趙伯海采納了韓兵的計策,一開始還存了千金市馬的心,長日久,發覺韓兵並非紙上談兵之輩,這才委以重任,奉其為謀主。

    半載之後,叛軍大舉進犯穀梁城,分南北中三路進兵,傾巢而出,勢在必得。南北兩路繞道兼程,兵鋒直指夾關,牽製援軍西進,中路由趙伯海親自統領,晝夜不息攻打穀梁城。

    叛軍分六撥輪番攻城,動用了臨衝呂公車、鋨鶻車、撞車、雲梯、塞門刀車、尖頭木驢、巢車等攻城器械,打了翟雲一個措手不及,死傷慘重,他立刻意識到這一次進犯非同尋常,一麵燃狼煙向夾關報警求援,一麵使盡渾身解數,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傾合城之力,逐一化解敵軍的攻勢。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翟雲駭然發覺叛軍紀律嚴明,進退有度,每一輪攻伐都及時撤下傷員,保存有生力量。他心中一陣陣發怵,此番趙伯海所謀甚大,穀梁城隻是第一步,他們真正的目標,恐怕在夾關以東!

    晝夜不眠,苦苦撐到第十,夾關的援軍還沒有到,城中箭支木石耗盡,士氣低落,與此同時,趙伯海又添了一把火,許諾城破之後,屠城三日,叛軍聲勢大振,發動又一輪猛烈的攻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