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文革小組”組長陳伯達在晚年曾寫下這樣的回憶:

    江青對自己的問題非常多疑。在“文化革命”期間,聽說上海有一箱關於她的材料沒有及時給她運來,她就懷疑張春橋陰謀要搞她。她在一次北京群眾大會上著重大講上海的工作不一定比北京好。風聲一傳,上海出現打倒張春橋的標語。記得姚文元這時在北京,也說,他跟張春橋沒有什麽關係。但是,不久,她的一箱材料拿到了。張春橋也來北京。這時,江青、張春橋、姚文元重新結合起來,張春橋對江青亦步亦趨,江青的任何話對他們都是“聖旨”。

    至於姚文元,向來對他言聽計從。姚文元是他一手拉扯上去的。在姚文元麵前,他永遠是“老上級”。

    王洪文雖說有著俊俏瀟灑的外表,張春橋卻知道他的底細——繡花枕頭而已。此人胸無墨汁,在張春橋掌握之中。盡管有時也與張春橋鬧點別扭,但畢竟畏懼張春橋三分。

    毛澤東主席本來寄希望於王洪文。誰知王洪文一到北京,就被張春橋拉了過去——他們本來就是一夥。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裏,張春橋、江青、姚文元、王洪文結成一幫。起初,人稱“上海幫”。這樣以地域定名,未免使上海人反感。於是,又有人稱之為“四聯幫”。最後,毛澤東給他們起了一個傳之千古的名字——“四人幫”!

    就在王洪文當上中共中央副主席還不到一年,毛澤東便對這個接班人失去了信心。毛澤東已經覺察了王、張、江、姚的不正常的活動。一九七四年七月十七日,毛澤東當著中央政治局委員們的麵,指著江青說:“她算上海幫呢,你們要注意呢!不要搞成四人小宗派呢!”這是迄今有案可查的毛澤東最早批評“四人小宗派”——“四人幫”的話。

    “四人幫”,人們通常稱之“王、張、江、姚”,那是按照四人的職務高低加以排列。也有的稱之為“江、王、張、姚”,因為首領是江青。在“四人幫”之中,張春橋是軍師。江青的旗子,張春橋的點子,姚文元的棍子,王洪文的副主席牌子。他們“四合一”,結成一幫。“四人幫”的核心,是張春橋。

    “四人幫”之中,其實沒有一個“正宗”的上海人——王洪文是東北長春人,張春橋是山東巨野人,江青是山東諸城人,姚文元是浙江諸暨人。除了姚文元能操上海話之外,王洪文、張春橋、江青連“阿拉”都不會說。“四人幫”曾一度被稱之為“上海幫”,那是因為這四個人都是從上海“基地”起飛的:

    藍蘋的成名,便是在上海灘。她的“革命樣板戲”,她的批判《海瑞罷官》,都是以上海為“基地”搞起來的。

    “狄克”鑽入左翼作家陣營,也是在上海灘。後來,就任《解放日報》社長兼總編,出任柯慶施政治秘書,直至解決“安亭事件”,發動“一月革命”,都是在上海幹的。

    王洪文從部隊複員以後,分配在上海國棉十七廠。他在安亭臥軌攔車,他成為“工總司”司令,都是在上海。正因為這樣,在中共十大召開時,張春橋握著上海國棉十七廠的代表楊小妹的手說:“十七廠貢獻了一個王洪文!”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