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人在一九五七年四月十五日寫的材料,這樣談及解放前的張佩瑛:

    “我們在一個科工作。當時對此人的看法是,非常愛出風頭,大家公認的‘玻璃小姐’。生活作風很成問題,成天愛打扮,似個交際花,素日常與有錢有勢之流接近。究竟哪一個是她的知己朋友,也很難使人知道,因為見誰也能談情說愛。一塊下飯館,看電影。據她自己在閑談中講,在空軍俱樂部跳過舞,跳得腿酸。……在馬路上碰到時,很少是自己,身旁總有另一異性的人。也有很多的人反映說是‘張佩瑛好刷(耍)弄男人’……”

    當年的張春橋,也是個交際廣泛、四處活動的人物。小小年紀,已經參與了種種政治活動。一九三一年,十四歲的張春橋隨父親來到濟南。翌年,入濟南正誼中學(今濟南市第十七中學)。一九三三年,年僅十六歲的張春橋,就已經非同凡響,踏上了政治舞台。迄今,還可從一九三四年上海《文學》月刊上七月號所登“濟南”消息中,查到十六歲時張春橋的“足跡”:

    “華蒂社:成立於一九三三年春天。最初社友有二三十個人,如李樹慈、金燦然、馬蜂、吳稚聲、張春橋、孫任生等,都是發起的人。

    “華蒂社最發達的時候,社友達六十餘人,出版了兩個周刊,一個月刊。”

    這裏提到的馬蜂,亦即馬吉峰。一九三四年天津的《當代文學》一卷五期所載《濟南通訊》,署名露石,內中寫道:

    “從前有很久曆史的‘華蒂社’,曾一度興盛過,曾出過三期的月刊,社員有五六十人。

    “馬吉峰、張春橋等,他們在從前都是華蒂社的中堅。”

    關於這個“華蒂社”,其首領李樹慈在一九七六年十一月十三日曾作過如下交代:

    “我是一九三三年在濟南由黃僖棠介紹,參加‘中華革命同誌會’的,後改為複興社。在山東省的國民黨複興社正副頭目是秦啟榮、黃僖棠。一九三三年春夏,黃僖棠授意我,以編文藝刊物為誘餌,收買拉攏一批青年學生,成立‘華蒂社’。這個組織是由我和張春橋、馬吉峰等人發起的。刊物也以《華蒂》為名。‘華蒂’,暗含‘中華法西斯蒂’之意,以使這個反動組織的政治性質更加明確。我是“華蒂社”的負責人,也是刊物的主編。開始,在國民黨報紙《曆下新聞》副刊上出版《華蒂》周刊,後由黃僖棠向複興社要求,批準每月三十元的印刷津貼,編印出版單行本的《華蒂》月刊,出版了三期,均由複興社經營的午夜書店印刷、發行。《華蒂》周刊出版後,黃僖棠就叫我寫一份‘華蒂社’社員名單交給他,以便上報複興社南京總部。名單中有張春橋、馬吉峰等十餘人。……張春橋是‘華蒂社’中堅分子,積極為‘華蒂社’發展組織,介紹了陳某某參加‘華蒂社’……”

    十六歲的張春橋舞文弄墨,在《華蒂》月刊創刊號上發表了小說《銀玲》(偶然的巧合:姚文元之父姚蓬子在一九二九年出版的第一本詩集,也叫《銀玲》)。在第二期《華蒂》月刊上,發表了小說《秋》。

    可以說,張春橋很早就顯露了他的特點:在政治和文學的雙重軌道上運行。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