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陶謙知道了曹嵩死在徐州,雖然覺得有些措手不及,但也沒有就此驚惶失措,反而還有些欣喜。盡管年紀大了,但他到底是一手建立了丹陽軍的人物,對著董卓的西涼鐵騎時他會毫無建樹,那是因為騎兵對戰步兵本就有優勢,此時麵對曹操,陶謙覺得自己未必不能戰而勝之。也許他對麵南稱帝並沒什麽奢望,但是在有生之年為子孫後代打下一片基業這個念頭卻時時刻刻縈繞在他的心頭。

    就像之前曾經說過的那樣,天下諸侯都在尋找著出兵的緣由,此時曹操發兵來攻,陶謙若是戰敗,那自是萬事休提,但若他能夠擊潰曹操大軍,進而在追殺過程中不小心占了兗州,天下人也不能對陶謙的行為說些什麽,畢竟將來這可能就是其他勢力攻城略地的套路,誰又會把自己的前路封死。

    當然,陶謙並不是個盲目自信的人,之所以能夠在官場中混到現在,是因為他一向能夠冷靜的分析局勢。他自然明白,曹操乃是何許人也,既然膽敢發兵來攻,自然是因為有必勝的把握,自己若隻是憑借徐州自身的兵力抵抗,隻怕即使能勝,也會元氣大傷,這以後假使萬一再有個誰的親戚死在徐州,隻怕徐州會就此易手。不用懷疑,既然有了曹操的這個先例,其他本就苦於沒有發兵緣由的諸侯是不會不效仿的。

    既然已經想到了這一點,陶謙很容易就想到了應對之策。他叫來手下孫乾、糜竺等人,命令他們即刻啟程,前往附近的諸侯處求援,其所用的借口自然是冠冕堂皇,對曹操的行為大加批判,對各位諸侯的品德大加讚揚,這其中的意思不難明白,各位,那曹操不是個東西,你們的名聲這麽好,這麽講義氣,不會不來幫忙打這個王八蛋吧,而且,我們還能趁這個機會分了兗州。

    其他各路諸侯的動向先不去提它,隻說這糜竺直奔北海而來,他本以為這北海太守孔融號稱孔子子孫,自然是急公好義,此番相求自是有求必應,卻不料事情的發展完全不按照他的預期進展。

    不過,並不是說孔融拒絕了糜竺的請求,而是糜竺根本就沒有辦法見到孔融的麵。

    糜竺來到北海時,正趕上管亥圍城,數萬黃巾殘餘將個北海城圍的嚴嚴實實,糜竺老遠的看了一眼,就不敢再前進了。他本打算就此離去,但是想了一想之後,竟是計上心來,自己本是從徐州向北而行,何不再行向北,先求那袁紹公孫瓚發兵救北海,待北海之圍解後,正可以言語使這人與那曹操相爭,則徐州可坐收漁人之利。

    既然想出了好辦法,糜竺這便繞過了北海,一路快馬加鞭向北而去,他雖是文官,但也練過幾年武藝,雖不甚高(將臣注:最起碼比劉禪高),卻也經得住連續數日縱馬狂奔。

    可惜糜竺到底不是一流的謀士,他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