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反駁了劉詢讓他迅速出兵,解決戰事的要求,說帝王的軍隊,應當不受什麽損失就能取得勝利,要重視謀略,輕視拚殺。就連《孫子兵法》都說:“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劉詢好生憋屈,有這麽不服管教的老將嗎?還教育天子如何打仗。

而且,你打仗就好好打吧,缺糧草,朕想法子給你,以前發了幾路大軍,糧草緊張,現在就你這一支了,難道舉大漢之國力還養不起你麽?

你竟然要去屯田。

朝堂上,眾人都知道這次年輕的皇帝生氣了,心裏都有點埋怨趙老將軍。

你好好打仗不就完了麽?什麽都要搞一下,皇帝正年輕著呢,火氣旺盛,以為是你這樣的老東西嗎?

隻有丙吉笑著道:“恭喜陛下,賀喜陛下,有一位一心為大漢打算的忠臣。”

劉詢聽了,臉色稍稍好看些,的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趙充國的存在就是在詮釋什麽是一心為君。

丙吉又道:“趙老將軍到目前為止,所說的話都及其的靈驗,更何況,守護大漢邊境得安寧是老將軍的心願,他的一舉一動都並非出於私心,若是不從,隻怕趙老將軍會念叨到餘生的。”

眾人都打了個寒顫,想起被念叨的翻不了身的義渠安國,魏相和大司農,趙老將軍會在每一次的朝會上念叨君主的失策,那是什麽樣的景象。

“趙老將軍年事已高,怎麽還要去屯田戍邊,這叫朕如何……”劉詢說出了他的擔憂,張安世已死,大漢在武帝時期就建立功勳,眼下還存留的武將就剩下趙充國了,他還打算攻打匈奴,要聽從老將軍的意見呢。

要是趙充國在西羌掛了,那不是得不償失嗎?

丙吉也無可奈何,趙老將軍之倔強,非一般人所能及。

劉詢對他是又恨又愛,又無可奈何。

接著趙老將軍又上了第二道奏章,說陛下,我這番打算也是為陛下您解憂啊,將士和馬牛食用的糧食、草料必須從各郡征調,若是不平息羌亂,那麽就會增加國內的徭役,徭役多了,會激起民變,增加各地的犯罪案件,我現在將騎兵送回來,剩下的糧草足夠步兵用了。

那些還不願意投降的羌人首領都逃到深山老林去了,他們吃不好,睡不好,也沒有辦法種莊稼,心裏別提多焦慮了,每天都有人來投降,我已經讓那些人回去宣傳投降的好處了,相信到了年底,羌人就會全部歸順,有了這麽一年的折磨,他們日後就不敢再輕易的舉兵謀反了。

而且我軍的傷亡到最小,這些士兵的家人也會很開心,不會對征兵過於驚恐。

另外附上臣近期為屯田所做的準備,和屯田十二疏。

劉詢扶額,硬著頭皮打開趙充國的另一大捆竹簡,上麵滿滿當當的寫了他是如何打算的,甚至在冬天就已經派士卒入山,砍伐了林木六萬多棵,存在了湟水邊,河水解凍,這些木材順流而下,用來修繕鄉亭,造橋,疏浚溝渠。種出來的糧食都運送到西域都護府,為後世征伐匈奴、震懾西羌做依仗,謹呈上屯田區劃及需用器具清冊,及屯田的十二項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