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永歎了一聲,道:“可惜楊惲的名聲這麽好,我阿父說楊惲在獄中,總說自己是無妄之災,楊惲那個人嘴巴毒,你是知道的,但很少說假話,隻怕是有人瞧上了戴長樂的位置,故意搞這麽一出,還找了楊惲做替死鬼。”

許嘉聽了忙道:“我還是去問問吧,你父親也太小心了些。”

“小心馳得萬年船嗎。”

過了兩日,戴長樂帶著酒菜去詔獄找了楊惲敘話,兩人將昔年仇怨解了開來,楊惲討厭戴長樂嘴巴大,出身低微,靠著與劉詢的關係位列朝堂之上。戴長樂則痛恨這個身世高貴、名氣好的家夥,嘴巴刻薄,處處諷刺挖苦自己。

兩人本就沒有什麽實質性的仇怨,隻是誰也瞧不上誰,戴長樂有個好處,知道自己怪錯了人,讓人平白受了罪,再加上讓楊惲在獄中呆了幾個月,堵在心裏的那口氣全都泄了出來,便有心情拿些酒肉,仿照那些酸儒找人家來喝酒敘話生平了。

楊惲也知道“識時務者為俊傑”這句話,借著戴長樂送上門來的好酒好菜,化幹戈為玉帛,兩人對隻會背後搗鬼的張延壽都十分鄙夷。

隔了幾日,又是朝會,於廷尉向劉詢稟報,說楊惲已經知錯,想進獻其外祖司馬遷費盡畢生精力寫的《史記》給皇上,楊惲在於廷尉代獻的奏疏上聲稱,如今天子聖明,大漢國富民強,朝政清明,這部《史記》也應當見天日了。

眾臣子嘩然,楊惲何許人也,從來高傲不低頭,被他嘴巴和脾氣搞的不爽的人很多,雖然楊惲的名聲好,但是真和他合得來的人不多,如今楊惲在詔獄裏呆不住了,終於向皇帝低頭了嗎?

更令人驚訝的是,司馬遷花了必生的經曆寫《史記》,因其中有一些內容被武帝不喜,司馬遷知道這本書一麵世就會被銷毀,還曾經聲稱,寫完之後,要抄寫一部藏在深山裏,想燒都找不到地,再讓自己的後人,在一些大都邑裏傳播,把《史記》流入民間,讓皇帝禁無可禁、毀無可毀。

司馬家的後人都非常低調,隻有好友和大儒相求,才能得見這本書的真容,還隻許看不許借。如今楊惲竟然要將這本書堂而皇之的獻出來了嗎?皇帝會怎麽對待這本書呢?

嚴彭祖聽聞之後,先是激動,後是訝異,再然後就是深深的惶恐。

作為大儒,沒有不想看到這本奇書的,但是嚴彭祖激動過後又想到,楊惲是在獄中扛不住了,想借獻書求得皇帝的原諒,那麽皇帝對這本書的態度就決定了楊惲的命運。按照慣例,皇帝一定會聽聽諸位臣子的意見,自己該怎麽說呢?

這一陣子以來,嚴彭祖覺自知不討太子和皇帝的歡心,老實了不少,平時很少發表言論,隻是這次事關史書,皇帝一定會聽取儒官的意見。

嚴彭祖捏在手中的笏板都浸上了汗,滑溜溜的象牙笏板,有些拿不住了,大殿之內眾人還在議論,嚴彭祖卻在一旁天人交戰,究竟該說什麽?怎麽說?何時說?

等了許久,等到大殿之中靜了下來,劉詢問:“楊惲還在詔獄中?”

“……”

於廷尉怔了一怔,道:“稟陛下,楊惲還在詔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