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一直沒有敲定趙興作為副使的秩級,按照禮法,大漢朝父子同朝為官,兒子的秩級不能高於父親,否則便是兒子比父親還要尊貴了。

趙義是六百石的秩俸,怎麽給趙興安排呢?

劉病己沒有想出來,便一直就這樣吊著趙興,隻是將趙興撥入了大鴻臚府,眼下皇帝認為自己有更重要的事請要做。

正月衙門開印後,皇帝先發了詔書大赦天下,二月又下旨冊立新後王婕妤,令王婕妤撫養太子和長公主,封王婕妤的父親王奉光為邛成侯。

後位之爭告一段落。眾臣都沒有料到,張婕妤落選,勝出者竟是一直不得寵的王婕妤。有心人再想一想,便明白了皇帝對太子的看重,對許家的恩寵,前朝的格局也隨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這道旨意發出後,一直告病的張安世和魏相兩人竟然熬了過來,一****好了起來。

大漢朝的官職體係分成相互製衡的三大塊:一是以負責處理庶務的丞相為首的外朝官;二是以執掌兵權,護衛皇室安危的大司馬、大將軍為首的內朝官;三是負責皇帝和皇族內部事務的宮廷官。

張安世是內朝官的首腦,魏相是外朝官的首腦人物,兩人暫且不動是最好的。

皇帝鬆了一口氣,又為了撫慰張家,命張婕妤的父親張延壽回京擔任太仆之職位,順便照顧年老病重的父親張安世。

張安世一向是個小心謹慎,遵守為臣之本分的人,他身為大將軍,妻子也一把年紀了,還依舊每日紡紗織布,操勞不停。張安世又聲稱皇上給他們父子都封了侯,給予的俸祿太多了,請求朝廷收回。

皇帝自然不允許,又命主管財政的大司農專門為他收著這筆錢。

對此,眾臣麵上均稱讚張安世是個大賢臣,在背地裏又各有說法。

最直接的莫過於蕭望之,蕭大儒覺得張安世頗有些欺世盜名,每每逮著機會便要刺幾句。

張安世深諳以退為進之道,為了避免張家陷入到後位之爭,曾請求皇上,讓張婕妤的父親張延壽出長安城做個郡守。

劉病己拗不過張安世的請求,便讓張延壽做了北地太守。

沒想到張安世保住了兒子,卻沒有保住孫子。

張博年前死於非命,張延壽心中大怒,但也無計可施。如今奉旨照顧父親,回了長安城,打算和弟弟張彭祖在一起慢慢謀劃,好為兒子報仇。

張安世是個聰明人,他的所作所為不管是真的還是作戲,都是嚴格按照賢臣的路子在走。他清廉低調的形象已深入帝心,又有哥哥張賀照顧皇帝留下的人情,保住兒孫的榮華富貴並不是難事。

隻是兒孫卻本就在榮華富貴中長大,沒有吃過苦頭,不免所求過大,而力不能逮。

張婕妤和張博兄弟直奔著後位以及日後的太子之位、皇位而去。如今這些全都落了空,張婕妤在宮中不知道撕裂了多少錦帛,砸碎了多少玉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