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主公以忠君、仁義立身,這反賊的稱號能不背最好不背。”

    “所以,主公可以親率大軍徐徐趕往兗州的同時,安排子義、憲和經營琅琊郡,安排子龍協助陳元龍鎮守東莞郡。”

    對於諸葛亮的提議,劉備大部分認同,唯獨關於趙雲協助陳登鎮守東莞郡這一點,他有著不同的看法:“軍師,我們安排子龍插手東莞郡的防務,怕是有些不妥吧?”

    州牧府議事結束後,陳登便找到了劉備,說東莞郡以劉備的號令為尊。

    從當初陳登到北海尋他救援徐州開始,劉備對陳登便很有好感,現在,陳登願意獻上東莞郡投靠,加上昨晚又幫了他的大忙,他便不想派趙雲掣肘陳家,以引起陳氏父子的不滿。

    諸葛亮沒有完全摸準劉備的心思,隻從利弊角度提出建議:“主公,陳氏父子雖然表露了投靠的意向,但他們處事以家族利益為重,還是需要多加防範。”

    “軍師,所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陳氏父子足智多謀,鎮守東莞郡可謂是綽綽有餘,如果我們再派子龍前去,隻怕結果會適得其反。”

    “主公,世家之人行事搖擺不定,為了以防萬一,著實需要多加防範啊!”

    “軍師,你不用再勸了,需知,若沒有元龍誠意相邀,我根本不可能獲得數萬兵馬,也無法遇到軍師,若沒有元龍在陶公麵前美言,我大有可能如孫賁那般被陶公排斥,若沒有元龍相助,我不可能獲得琅琊郡這一根基之地。”

    諸葛亮雖然依舊覺得不妥,但見劉備態度堅決,也不再多勸,省得劉備誤會他善妒,徒增君臣隔閡。

    劉備有了決議後,不等孫賁催促,便點起兵馬離開郯城,浩浩蕩蕩地向著兗州進發。

    當然,劉備並不是真的要和曹操交手,所以,劉軍行進的速度非常慢,隻等糧草耗盡,便撤軍回琅琊郡。

    郯城,孫賁的臨時府邸內。

    程昱拿著一份情報,向孫賁稟道:“主公,據斥候探報,劉軍日行不過三十裏,看樣子,他們是在故意拖延。”

    孫賁微微一笑,不以為意地回道:“劉備軍中有能人,他們識破了我們的驅虎吞狼之計,很是正常。”

    “隻是,劉備如果不攻打曹操,那咱們這計策的意義何在?”

    “從劉備率軍離開郯城起,這計策就發揮出了作用。”

    “哦?願聞其詳。”

    孫賁手指輕敲桌案,侃侃談道:“劉備已贏得了陶謙對他的認可,他多留在郯城一天,就越有希望在陶謙的幫助下,獲得徐州文武對他的好感。”

    “我軍實力雖然強於劉軍,但在不打破規則的情況下,根本無法直接對劉備動手。”

    “這樣拖下去,既耗費了時間、精力,也增添了許多不確定因素,畢竟,曹操還在旁側虎視眈眈。”

    “劉備已接下征討曹操的聖旨,不管他怎麽拖延,隻要沒跟曹操交戰,我們就有理由對他動兵。”

    “如果劉備等到糧草耗盡才撤軍,那便再好不過了!”

    程昱有些不解,再次問道:“為何這樣會再好不過?”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