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屬下謝過主公的義助與賞識!”尹籍恭恭敬敬再是一拜。

    孫賁微微一笑,將尹籍扶起:“你快回去處理家事吧,我先回襄陽城了!”

    尹籍沒有忸怩,道了聲‘路上小心’,便是趕回裏屋。

    孫賁滿意地望了望尹籍的背影,猛地一揚鞭,便是策馬飛奔起來。

    回去的路上,孫賁沒有特意再為流民停留,他心裏清楚,簡單的發發善心,隻會惡性循環,最終什麽也改變不了。

    既要派一日之糧,為何不給予一生之田,要做就做大!

    當天晚上,孫賁招來龐統一起探討流民的治理問題。

    龐統略作思考後,提出了四點辦法:其一,建立流民營,將流民錄入民冊;其二,開倉放糧,有限度地供給飲食;其三,各流民營相互隔離,保持清潔,防止疫病;其四,以工代振,組織流民修路、搭橋、開水利……

    龐統的這套法子,很實在,實施起來,效果應該會挺不錯。

    但孫賁覺得,這方法有些治標不治本,流民的本質問題,歸根結底,還是土地問題。

    因此,孫賁覺得,在將龐統這四項舉措付諸實施的同時,還要在荊州境內施行屯田製。

    何為屯田製?

    屯田製指的是利用士兵和農民墾種荒地,以取得軍隊供養和稅糧。

    三國曆史上,曹操這一手玩得很溜,為他定鼎中原,提供了充足的資糧。

    但是,屯田製並不是曹操發明的,早在秦始皇時期,就已經出現。

    當時,秦始皇發現,和匈奴交戰的次數頻繁,但每次持續的時間並不長,往來調動軍隊、糧草太過麻煩。

    於是,秦始皇讓蒙恬在河套地區築城四十四座,就地開發,十幾萬士卒一麵屯田,一麵戍邊,自給自足,便能長期與匈奴作戰。

    漢朝文帝、武帝時期,都有過相似的舉措。

    到了東漢末年,曹操將屯田措施進行改良,並大力推行。

    曹操把屯田分為軍屯和民屯,軍屯的主體是士卒,民屯的的主體則是流民。

    民屯的操作手法是,官府提供土地,流民負責耕種,收獲的穀物,官府與流民按比例分成。

    曆史上,曹操的民屯,百姓與官府的收獲分成是四比六。

    現在,孫賁準備借鑒曹操的屯田手法,不同之處在於,孫賁的大都督府,不僅會給流民提供土地,還會提供糧種甚至耕牛。

    同時,收獲的穀物,百姓隻需上交四成給官府,剩下的六成,則由百姓自行處理。

    這兩處變動看起來很小,但意義卻頗為重大。

    成為流民的百姓,基本上已經一無所有,隻給土地,他們依舊艱難,因為他們還得為糧種和耕牛操心。

    一旦官府能給他們提供糧種和耕牛,那他們就可以安安心心地從事生產。

    至於分成比例的變動,雖然隻給百姓增加一成,但也許這小小的一成,就可以幫多口之家撐過難關,甚至略有富餘。

    百姓富餘,才有購買力,有了購買力,才能推動荊州經濟的發展。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