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著牆壁上的古磚,趙學軍來到博物館後院,還沒進小院門呢,就聽到熟悉的吵鬧聲。喊得最大聲的是爸爸趙建國,語氣帶著譏諷的是老常伯伯。

    “趙建國,發揚下風格好不好?這一下午你心不在焉,我讓你好幾次了。你怎麽能得寸進尺呢?”老常的語氣頗為不客氣。

    趙學軍悄悄躲在一邊,沿著一堆堆放著的古代石碑堆兒隱藏起身體,他找了個角落,沒有驚動那兩個人的坐了下去。

    趙建國丟開手裏的象棋子,苦笑了一下:“哎,你說老常,我們那會,吃口飽飯就覺得沒什麽可以想的了,現在的孩子是怎麽了,怎麽就活得這麽複雜呢?”

    老常將象棋子一個一個的整齊的歸納進一個點心盒子,一邊整理一邊笑:“別拿你的老思想跟現在的孩子比,你早就過時了。現在的孩子,精著呢。”

    趙建國聽了,自然是不服氣,他盤腿坐到門廊下的石頭墩子上,取出香煙遞給老常,他們倆點了便開始拉家常。

    “老常,你就說吧,我們那會,我爸爸就是個瓦匠,到處給人蓋房子,那時候給人蓋房子不管工錢,隻給口糧。我爹有一次給人幹活的時候,正好趕上抓壯丁。我爹嚇破了膽子,嚇得沒命的跑,他又不識字,四十歲的人跑進大山,順著黃河走,硬是給跑丟了。

    這一丟,我爹就丟到了省城,在省城別人問他家鄉在哪裏,他說在疙瘩村。人家那裏知道疙瘩村啊?沒辦法,我爹就在省城給人扛活,那時候省城太鋼招小工,我爸爸就去出苦力,沒日沒夜的幹了一年,人家給他發了三個大洋。還給了一匹粗工布。一起扛活的老工人對他說,你的口音是萬林的,你就往萬林走。”

    老常歎息了一下:“那時候,都不易啊。”

    趙建國靠著石墩後麵的牆壁,表情是深深的懷念:“是啊,我爸扛著粗布,一路走了十五天,舍不得住大店,他住沙子店,雞毛店。辛辛苦苦的回到萬林,找到家,當時我娘以為他都死了,還給修了個衣冠塚。

    我爹回到家後,我娘哭的都暈過去了,孤兒寡母的,眼見得家裏就要斷頓了。沒爹的孩子們,心裏孤啊,我哥帶著我們三,每天上山挖野菜,回到家,我們拿著小石磨,磨一點糧食,加了野菜團團子。那種東西,吃了拉都拉不出來。我哥怕我們餓著,每次都分給小的。

    我爸拿著三個大洋回家,那時候村裏人那裏見過錢,最多就是有些銅子兒,這一下,家裏就翻了身。我伯爺叫我爸爹翻蓋家裏的房子。可我爹說,不蓋房子,叫我兩個哥哥去念書。你不知道,那個年月,我爹說出這個話,全村人都笑他傻,可我爹說了:我在外麵累死累活,幹了一年,三個大洋一匹布。可管賬先生,頓頓有酒,月末有肉,人家掐掐算算,每個月就一個大洋。

    他認準了,隻要念書,家裏的娃就不用跟他受一樣的苦,就這樣,我家沒蓋房子,所有的錢都拿到鎮上的秀才家交了授課錢。

    爹那會總是不在家,他每年春節回來一天,初二背著行李就上路,賺了錢,回來給我媽,不許買糧食,不許蓋房子,家裏的四個娃,都必須去念書。哎……那罪受了不知道多少。後來,解放了,部隊上要人,我家的四個孩子,人家連個子都沒量,我最小的弟弟年齡都不夠,可人家就是都要了。就是因為我們有知識。老趙家,一門四文書,當時那十裏八鄉誰不羨慕。後來,我哥死在朝鮮。爹才第一次哭,說:不該叫我們念書。不該害了我哥,對外麵我們是烈士家屬,可是回到家,我們知道,我爸,那是真後悔。他寧願孩子們是個文盲,跟家種地,也不想孩子們早早的丟了命去。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