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國攻秦那一年,公元前318年,有一個五十出頭的老書生,擦著臉上的灰塵和汗水,反方向而行之,來到了負海之國--齊國,此時齊威王新死,兒子齊宣王即位三年。

    孟子如今五十多歲,還沒有一官半職,離開碰壁的魏國,來到齊國,因為他聽說,齊國有一個“稷下學宮”,是個吃白飯的好地方。

    臨淄的西城門,叫“稷門”,就是“穀子門”的意思,如今這裏隻剩一片殘跡,是一片一望無際的碧綠的玉米地,但在兩千兩百多年前,這裏是一所偉大的學宮,專門給讀書人蓋的,叫“稷下學宮”,在稷門外,在齊威王時代就有了。

    如今齊宣王即位,稷下學宮進入鼎盛時期。著名學者如鄒衍、淳於髡、田駢、接子、慎到、懷淵等七十六人,都被齊宣王安排在這裏不用幹活,每天王霸義利,術勢善惡,隻做高談闊論,還賜給高宅大第,住寬敞的校舍,坐華麗的校車,享受上大夫工資待遇。吸引名聞天下之學者,達數百千人之多。百家雜辯,門派爭鳴,當時的顯學除了孔、墨兩大家之外,還有道、法、陰陽、名家,以及農家、雜家、兵家、縱橫家,還有小說家(哈哈,但不是王朔),一家之中又細分多派,“儒分為八,墨離為三”,蔚然如雨後蛙噪,成為先秦諸子的歡樂穀,真正“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了。

    還有一個十五歲的小孩,也跑來這裏聽課記筆記。他就是我們後來有名的荀子,先秦諸子的集大成者,這時還小,正在聆聽稷下先生們的博學洪文,後來則成為稷下學宮資格最高的老師。

    荀子的思想很磅礴,主要繼承了孔子老師的禮,認為禮對人有教化、熏陶作用,包括樂。同時他認為人性是惡的,所以需要用禮的後天教化來改善。他的性惡論,給了法家一個附著點,唯其性惡,所以才要用法管治。荀子對於賞罰法令是很讚同的。後來法家李斯、韓非子都出於他的門下。在孔子的禮和仁中,荀子側重發揮的是禮,而孟子則基於仁,而引申大談仁政。

    稷下各派大學者們,平時在這裏都整天談論什麽呢?隻能推測,大約他們研究的是未來的大事,主要是未來齊宣王當了天子之後,該怎麽統治國家。他們做著這種帝國建立後的準備工作。比如他們就提出了封禪,要去泰山搞。泰山本不是什麽高山,封禪在更早古也並沒有先例,他們就大談特談起來,說早古曾經七十二個受命之王封禪,具體如何如何,把封禪的輿論造得很大。後來的帝王千裏迢迢跑到泰山來封禪,實在是因為齊國人知道的便宜可去的大山,也就是泰山。

    此外還研究未來做了天子,怎麽巡狩,於是他們又造出了古代帝王巡狩的各種講究。又叫齊宣王搞天子的明堂,這建築極大,叫齊宣王在裏邊每月換一個房間住,按照陰陽家的五行和月令來適用天時,發布政令也要配合著天時月份,全是附會杜造,但這都需要花大力氣“議論”的。此外,在明堂接見諸侯朝拜,又該是什麽禮儀啊,都得研究。而這都是從前儒家創始人孔子所不曾探討的問題,但又成了後代漢唐儒家的重點。可見儒家在戰國時代已經發展進化了。齊國人比魯國闊大,孔子從前研究的都是人際關係的具體禮儀,齊國儒者搞的都是驚天動地的大禮儀。這個明堂還真蓋起來了,但是費用太大,有人又勸齊宣王省省別蓋了,齊宣王就問孟子,孟子說:“要搞!”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