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因齊說:“要想使普通士兵隨時聽從指揮,該怎麽辦?”

    孫臏回答:“請平時也堅守信用。”(平時賞罰必信。)

    田因齊說:“齊國的學者們教我如何強兵,有種種不同的意見。有的教我用教化民眾的辦法來強兵,有的教我用散糧於民的辦法來強兵,有的教我用清靜無為來強兵,依你之見,應該用什麽辦法?”

    孫臏回答:“富國。國家富足了,才能真正做到強兵。”

    田因齊大叫:“了不起呀!您談論起用兵打仗,真是精妙絕倫,不能窮盡,寡人服了。”

    旁邊田忌卻不服了:“我也來請教,賞罰,是不是用兵打仗最關鍵的事情?”

    孫臏說:“不是。賞賜,可以用來激發士氣,使士兵們舍生忘死地戰鬥;處罰,可以整飭軍紀、士兵敬畏上級,聽從指揮的,卻並不是打仗最關鍵的事情。”

    “權、勢、謀、詐,是用兵打仗最緊要的事情嗎?”

    “也不是。它們可以促進作戰的最後勝利,但並不是最打緊的。”

    田忌頗有些忿忿不平,臉色也漲紅了:“賞、罰、權、勢、謀、詐,這六個方麵,都是擅長用兵的人所必備,你卻說這不是用兵最緊要的事情,那你說……”

    “必攻不守,是用兵打仗最緊要的事情。”孫臏說。

    “必攻不守”的觀點體現在了孫臏未來的圍魏救趙之戰中,被他判定為戰爭的最高境界。必攻不守就是進攻對方無法擺脫的防守弱點,而不要進攻對方必守的地方。這和孫子說的不打沒有全勝把握的仗意思一樣。在後來孫臏指揮的兩次對魏戰役中,都是選擇對方無法擺脫的弱點,不論是急於回師而疲敝無備,還是急於追擊而掉隊很多、輕率無備,然後對此發起進攻,必勝無疑。這應該說符合“必攻不守”的廣義概念。

    田忌接著又問:“錐行陣是做什麽用的?雁行陣又有什麽用?精銳部隊怎麽用?設置機動靈活的弓弩手幹什麽?飄風陣的陣法有什麽用?徒步作戰的普通士兵又該怎樣用?”

    “錐行陣法,可以用來衝擊敵軍的堅固防守,搗毀敵軍的精銳部隊。雁行陣法,可是用來猛擊敵軍的側翼。精銳勇士,可以穿插敵陣斬殺敵將;機動靈活的弓弩手,可以投入以逸待勞的戰鬥,盯著敵兵不放鬆;飄風陣的陣法,可以用來……徒走作戰的普通士兵,可以用來……”

    倆人又對答很多。這些都是孫臏在《孫臏兵法》中“答威王問”的對白,而威王,就是田因齊,他在二十年後自號為王,即是著名的“齊威王”,跟老周天子一個待遇了。

    田因齊,是在去年剛剛即位的(公元前356年),此時他是打死也想不起稱王的。他去年剛上台時,他家田氏代齊有二十多年了,但是國內政局還不算太穩,民心也未能盡附;趙、魏、韓又從外部屢次伐齊,攻入齊長城;老冤家魯、衛兩國又對其狂齧不止。齊國一度出現了“侯並伐,國人不治”的局麵,鬧不好要亡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