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如廣告 同樣需要策劃

    我的四十歲

    因為生日在冬天,所以每到這個季節,總是有風雪有寒冷還有對於春天的渴望。手機裏一直留存這樣一條短信,是大學同班同學鼠年春節發過來的,其中兩句“依然有夢,夢想成真”的祝福竟然帶給我良久感動。

    都市的喧囂、生計的奔波,最大的弊端就是剝奪了人們淡定的權利。每天都在飛速旋轉,今天是昨天的翻版,明天是今天的重複,不知不覺,歲月的年輪已經深深刻下了密密的圓圈。

    或問:誰能偷走你的淡定?還不是你自己抵擋不住各式各樣的誘惑?

    我的主人公向天歌說,以前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現在變成三十不易立,四十更困惑,五十不認命。因為三十歲時,就要給一生打下基礎做好鋪墊,沒人保證到了這個歲數就一定能夠立得起來;四十歲時,生活剛剛穩定,情感的第二春接踵而至,常常在膠著與猶疑之間做著艱難選擇,誰敢說自己不惑?五十歲時,眼看人走茶涼的種種心酸,又怎能輕易知命、認命?

    向天歌的觀點也許偏頗,但是很多同齡人都會從他的話中找到眼熟的痕跡。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壇酒,那麽,四十歲是最好的一個年份。

    四十歲是個中轉站,青年和中年在這裏籌備交接儀式;

    四十歲是最絢爛的陽光,經曆了艱難的爬升,終於可以俯瞰大地;

    四十歲是預賽之後的決賽,第二輪起跑的槍聲將響,已經積蓄了足夠經驗和教訓的我們,除了跑出自己的最高水準,再也用不著動別的念頭……

    這部書,其實是一份替我和許多與我相似的同齡人寫於四十歲的人生小結。

    向天歌的歌

    向天歌的歌是一首離歌。

    向天歌的感情經曆頗有標本效應。

    愛情的保鮮期已然縮水,心態之癢難等七年,大凡這個年齡的男人,都會或深或淺地動過這樣的念頭:感情陷在柴米油鹽裏,是件很煩的事,找不到意境;但是一旦擺脫了柴米油鹽,又是件很飄的事,找不到依托。

    這就是婚外情,刺激與遺憾共存、渴望和迷惘並舉的婚外情。與其說向天歌不能免俗,不如說是開明的時代貼上了庸俗的標簽。

    男人需要曆練。

    就像鍛打前的鋼坯,必須達到一定的溫度,經過一定的時間,燒烤之後才可能出現棱角分明的線條。

    聽過一句話,一個成功之人需要具備三Q:IQ(智商)、EQ(情商)和阿Q(自我排遣方能自我救贖),向天歌的沉浮,也給出了這樣的啟示,如果他具備了這三Q,早晚有一天,他將東山再起。

    離歌是職場、情場和商場上常常響起的歌。離歌並不悲苦,聆聽和吟唱它的人,大多看重這個過程,因為它真正的美麗在於經曆著、感受著,而不是非要一個名分上的說法或是大團圓的結局,就像婚外情,很少有人會認真思考它的走向和結局,因為那一切根本無法預料。

    涉足廣告圈之前,向天歌從沒有考慮過人生裏這些零零碎碎、邊邊角角的問題,雖然思考過後最終也沒能清晰多少,但是所謂的積澱、內涵可能就在這個剝洋蔥一般的過程裏一點點地加厚了。

    職場的麵具

    曾經兩度造訪威尼斯。遊船碼頭邊有一字排開的工藝品攤檔,其中聞名於世的是作工還算考究的麵具,以五到五十歐元不等的價格向遊客兜售。

    威尼斯的麵具在歐洲文明中獨具一格,是極少數將麵具融入日常生活的城市。18世紀前,威尼斯的居民外出,不論男女,都要戴上麵具,披上鬥篷,這個帶有威尼斯鮮明烙印的麵具就是著名的“包塔”(Bauta)。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