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和尚是洪福吉祥之神,又稱彌勒菩薩,其形象為肚大、體胖,臥扶大布袋。

    最後,弁財天是福德自在神,七福神中的唯一女神,精通音樂、善於雄辯,其形象為頭飾八蓮冠,懷抱琵琶。

    島國人祭祀和參拜七福神的習俗仍然持續著,祭祀活動多在每年正月初進行。

    島國的七福神是七位掌管幸福的神,但是究竟是哪七位其說法不一而足,總之是融合了神道教、道教、佛教、婆羅門教等來自島國、中國、印度的吉祥天神。

    據說七福神的出現,是室町時代中葉,清談之風漸起且受到中國竹林七賢的影響才形成的。

    當時京都的貴族、武士或者大商人,常把七賢跟七神的書畫掛在書院或茶室的牆上,之後七福神便漸漸地傳了開來,成為民間喜愛的神祇。

    現在的島國人早已忘記竹林七賢了,但七福神信仰依然受歡迎,所以島國各地有很多的七福神巡禮路,各寺院中常因設有不同神的神社,七福神也都有各自的寺院神社且成為特色的景點。

    年年正月的“初詣”是說這一年第一次去寺院或神社參拜。電車上會掛起許多廣告,初詣到某某神社、到某某寺廟。商品化的時代,神佛們也要展開競爭方能生存。這時你常常會看到“遍遊某地七福神廟”的廣告。中國人常說八仙,八仙是居住在蓬萊仙島,說起方位隻說,海上有仙山,隱在雲霧間。來了一看,東瀛有四島,仙人卻隻有七位,而且麵生得緊,不免有幾分懷疑起來曆不明。仔細查來,原來有如下的一段緣故。

    島國的七福神,分別是:大黑天、惠比壽、毘沙門天、弁財天、福祿壽、壽老人、布袋和尚。他們的誕生和南北朝時期中國佛教的興盛的原因有幾分相似。這些福神生於島國室町時代末期的亂世,多年的戰亂導致了社會的疲憊,苦難中的人們隻有把希望寄於明天,寄於神明保佑,以尋求精神上的安慰。

    作為福神之首的惠比壽,原名叫夷、或者夷三郎。據說是從遙遠的異鄉來的、能給人們帶來福氣的神,右手拿釣竿、左手抱鯛魚巡遊四方,漁民信的人很多。島國全國的漁民都有把鯨魚和鯊魚叫做惠比須的習慣,因為鯨魚和鯊魚的後麵必定跟著魚群,接近了鯨魚和鯊魚就一定能捕到好多的魚。不光漁民信仰他,商人和農民也信仰他。有的地方把他封作山神、土地神、或者市場之神、灶神、鎮家之神等等。

    大黑天據說原來是印度的魔訶迦羅,是住在大荒天的佛,被祭祀在寺廟的廚房裏。實際上大黑天神雖是印度神靈,但是從印度傳到中國,再由中國傳到島國,有中國色彩。印度的大黑天神又叫濕婆,是戰神,非常凶猛。進入中國後,明代變成了廚神,這與濕婆原形具有的“創造”有關,凸顯了“富饒”屬性。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