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負荷又稱生理負荷,通常是指人做運動時所承受的生理負荷。運動負荷包括兩個方麵:運動量和運動強度。鍛煉時,運動負荷過小過大都不行,運動負荷過小,則達不到鍛煉的目的;運動負荷過大,又超出了人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對人身心健康和教學任務的完成都十分不利。隻有運動負荷保持適宜,才能得到較好的效果。所以,在運動前,一定要學會合理地安排和調節運動負荷。

如何安排科學適當的運動負荷呢?一定要對不同對象進行不同的考量而做不同的標準。下麵講下適於大部分人群的通用的課堂模式。

設定一節課的運動負荷模式有標準型、雙峰型、前高後低型、前低後高型等模式。標準型指運動負荷由小到大逐漸上升到一定水平,持續一定時間後再逐漸下降。雙峰型指一節課練習者承受兩種運動負荷較高的練習。前高後低型主要指課的基本部分的前半部分運動負荷較大,後半部分較小。前低後高型則與前高後低型正好相反,運動負荷由小變大,如課的前半部分為新授教材——投擲,後半部分為複習教材——連續立定跳遠。任不管采取哪種模式,運動負荷總的調節策略應是高低結合,動靜交替。通常把正常練習者取得最佳健身效果的心率區間確定為120—140次/分之間,而一節課上,將此心率的保持的時間控製在10分鍾以上,並以中等強度和中等量結合的運動負荷為主,兼顧練習者的課後恢複。

在課堂教學中最常用到的運動負荷測量方法除了脈搏測量外,還有詢問法和觀察法。據瑞典生理學家研究,當詢問練習者鍛煉後的自我感受,練習者回答“累極了、很累、有點累、還行、很輕鬆、非常輕鬆”時都有不同的心率,而這些心率和回答之間有著極明顯的對應關係。這樣教練就可以利用練習者的回答來判斷練習者承受運動負荷的情況。采用觀察法可以直接簡便地知道練習者的運動負荷情況,教練可以通過觀察練習者的臉色、表情、喘氣、出汗量、反應速度等表現來判斷所承受運動負荷的大小。例如,當練習者承受較小負荷時,額頭微汗、臉色稍紅;承受中等負荷時,臉色緋紅,臉部有汗下滴;承受過大的運動負荷時,臉色發白,滿頭大汗,動作失控等。因而,安排運動負荷時要以練習者發展為中心,重視練習者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在鍛煉課上,可以通過調整練習的次數和組數、練習的強度和時間、器械的坡度和阻力,也可以改變課的組織教法等方式來對運動負荷進行合理的調節。

鍛煉必須有適宜的運動負荷,過分關注練習者的生理效應而忽略心理效應是有失偏頗的,而不再關注練習者的生理效應卻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鍛煉課堂教學中安排適宜的運動負荷是鍛煉身體和掌握運動技能的需求,也是促進練習者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