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婪的最嚴重後果,就是讓人無止境地去想別人為我付出了多少。這樣容易被所謂的成功衝昏頭腦,變得不理智。

    我認識一個公司的管理者,他每天思考的問題就是:別人到底給我創造了什麽?作為一個員工,在我這裏上班,你給我創造了什麽東西?你作為一個主管,你在這兒給我創造了什麽東西?他不是客觀地想:作為這個公司創始人,我為自己創造了什麽東西?公司能有現在的規模是大家創造的財富與價值,我隻是一個暫時的保管者、臨時的使用人,我怎麽把這種使用權跟員工分享?他從來沒有去想這些,隻想到“我是永久所有者,你們隻不過是在我的恩惠施舍之下生存的寄生蟲而已”。他為這種想法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當然,通過反省與修行,他也懂得了應該感恩大家,因為沒有大家不可能有他的輝煌。

    在家庭裏,很多夫妻也是如此。如果先生很願意付出,太太可能就知道索取,而且挑三挑四找毛病。所有人都認為她先生已經完美到不能再完美了,但在她眼中永遠全部是缺點。為什麽?因為先生能做到的,對太太來講已經習以為常了,太太現在隻看先生做不到的,而且總希望把先生改變成她想要的樣子。這就可能導致先生在忍無可忍的情形之下離她而去。這就像一個球,彈一會兒,慢慢把它放地上就可以了;如果你用腳去踢它,它肯定會離你遠去。這時很多人才發現——啊,他以前是多麽的好——這才開始反省自己。

    有的先生對太太也是如此,要求一切盡善盡美,希望在家裏太太是個傭人,出門時是可以炫耀的花瓶,生意上最好是得力的助手,就像孫悟空七十二變,什麽時候都能變成他想要的人。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欲望,而且總希望在最快速的時間內讓對方變成自己想要的那樣。如果願望沒有滿足,內心的不滿足就會因此帶來後遺症,導致人與人之間失去尊重和感恩。

    所以,人需要讓自己內心變得充實,這種充實是通過感恩得來的。我們從小就被父母告知,糧食是農民在田地裏付出勤勞才得來的,所以不能浪費一粒米。我們就是這樣做的,到現在,一粒米飯掉地上都會把它撿起來吃掉。不是做作,是因為我們從小有良好的習慣——知道惜福,知道感恩。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