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教節日

    涅槃節,二月十五日,是紀念釋迦牟尼逝世的佛教日。據《百丈清規》卷二雲:“二月十五日,恭遇本師釋迦如來大和尚入涅槃之辰……”

    成道節,亦稱“成道會”、“佛成道日”、“臘八”。為農曆臘月初八。釋迦成佛之前曾苦修多年,餓得骨瘦如柴,決定放棄修行。此時遇見一牧女,送他乳糜,食後體力恢複,後端坐在菩提樹下沉思,於十二月八日“成道”。為了紀念此事,中國佛教徒們於農曆十二月八日,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稱為“臘八粥”。嗣後,吃“臘八粥”遂演變為中國民間的習俗。《百丈清規》卷二:“臘月八日,恭遇本師釋迦如來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眾,嚴備香花燈燭茶果珍饈以申供養。”

    盂蘭盆會,亦稱“盂蘭盆節”、“盂蘭盆齋”、“盂蘭盆供”,另稱“中元節”,後稱“鬼節”。農曆七月十五日。每逢此日,佛教徒為追念祖先而舉行盂蘭盆會。“盂蘭盆”是梵文的音譯,意思是救倒懸。據《盂蘭盆經》載:釋迦的弟子目連看到死去的母親在地獄受苦,如處倒懸,求佛救度。釋迦要他在七月十五日,即僧眾安居終了之日,備百味飲食,供養十方僧眾,可使母解脫。佛教徒據此神話起盂蘭盆會。據《佛祖統紀》卷三十七:中國自南朝梁武帝,始設“盂蘭盆齋”。節日期間,除設齋供僧外,寺院還舉行誦經法會以及舉辦水陸道場、放焰口、放燈等宗教活動。

    二、儒教祭天

    上帝,也稱“天”,儒教信仰的最高神。周代以前,中國傳統宗教信仰的最高神一般單稱“帝”,和人間君主稱號相同,應是人間君王的抽象升華。周初或稱“帝”:“文王陟降,在帝左右”(《詩經·大雅》)。或稱“上帝”:“上帝居歆”,“上帝板板”(《詩經·大雅》)。周平王元年(前770),秦國開始祭自己的先祖白帝少昊,認為少昊是上帝之一。後來又祭青、黃、赤帝。秦始皇統一全國後仍以白、青、黃、赤帝。漢初,以白、青、黃、赤、黑五帝為上帝。五帝原本是傳說中的人間君主,漢武帝時,以太一神為最尊貴的天神,居五帝之上。西漢末年,漢平帝采納王莽、劉歆等八十九位儒者建議,稱上帝為“皇天上帝太一”。

    東漢初,稱上帝為“皇天上帝”。三國魏稱上帝為“皇皇天帝”。吳稱上帝為“皇皇後帝”。蜀漢仍稱“皇天上帝”。西晉建立後,稱上帝為“昊天上帝”。南北朝梁代,又稱上帝為“天皇大帝”。北朝末年,稱上帝為“昊天上帝”。隋朝統一全國以後,定上帝號為“昊天上帝”,此後直到清亡,一直都是上帝的定稱。

    兩漢之際,緯書以北極星為上帝,名“耀魄寶”,稱“昊天上帝”或“太一”。鄭玄采納緯書意見,也認為昊天上帝就是北極星,也稱皇天上帝,居紫微宮。太微宮中五帝星座就是五帝,五帝也是上帝。所以,上帝有六位。唐初,采漢儒《詩經》傳注:“元氣昊大,則稱昊天。”認為“天以蒼昊為體,不入星辰之列”(《通典》卷四十三),否定鄭玄之說。宋儒程頤認為:天,上帝,理是同實異名的概念:“以形體言之謂之天,以主宰言之謂之帝,以功用言之謂之鬼,以妙用言之謂之神,以性情言之謂之乾。”(《程氏遺書》卷二十二)又說:“天者,理也……帝者,以主宰事而名。”(《程氏遺書》卷十一)程頤的說法成為宋明理學上帝觀的定說。上帝是世界的主宰,它可以賞善罰惡,君主除按規定對上帝進行祭祀外,國家每有大事,還隨時祭告上帝,或祈求庇佑。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