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把死看做是一件大事,既不想死去,也不想在死去以後到鬼的世界裏受到折磨,所以,對東嶽大帝產生了一種敬畏之情,祈盼東嶽大帝能給人加壽,企盼死後不要受到折磨,並有一個好的投生機會,這是人們崇尚生命,珍愛生命的美好願望。在這種心態下,東嶽大帝便成為天下普遍奉祀的神明,人們建廟以祭祀,把東嶽廟看成是泰山神的派出機關,在這裏向東嶽大帝祈求,懇請他的幫助。

    泰山成為鬼府,泰山神成為冥司之主,它究竟開始於何時?據清代學者顧炎武的考證認為:“嚐考泰山之故,仙論起於周末,鬼論起於漢末。”(見顧炎武《日知錄》卷三十)清人趙翼在《陔餘叢考》卷三十五中亦說:“泰山治鬼之說,漢魏間已盛行。”泰山鬼府之說可謂曆史久遠,但東嶽大帝的稱號則要晚得多。

    東嶽大帝在民間傳說中儼然就是陽世官員模樣。還持有官印。據《支誌》癸卷三雲:德州郡守王促孺從屬吏處得一玉印,印文為“太山府君之印”。

    東嶽大帝的誕辰為農曆三月廿八日。

    閻王

    陰間的最高統治者有好幾位。地藏王是佛教塑造的陰間最高統治者;酆都大帝是道教塑造的陰間最高主宰;東嶽大帝是民間源於自然崇拜塑造的陰司最高統治者,但在世俗心目中,最有權力、最厲害的陰間統治者還要數閻王了。

    閻王一詞是梵語,也被譯作“焰摩羅王”、“閻魔”等中文。他的俗稱說法就更多了,如“閻羅”、“閻波羅王”、“閻羅王”、“閻摩王”、“閻君”等,這些都是被中國民間俗化了的稱謂。從這些稱謂中可以看出,有些還帶有梵文的語音,有些則完全被中國化了。

    閻王被冠以如此眾多的名稱,說明人們對閻王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聯係和閻王文化在民間的繁衍程度。這些都與人們的生死觀有一定的聯係。因為人生在世是有所依附的,死後也應當有所依附,在這種觀念的驅使下,就形成了冥界觀,閻王文化。

    過去有一種迷信說法,說世界有天間、陽間和陰間。天間是玉皇大帝和佛為首的神佛們的樂園,人間世俗中那些得道成仙的也能到那裏去。世俗中絕大部分的人是到不了那裏的,死了以後要到陰間去報到。陰間最高主宰是東嶽大帝、酆都大帝、地藏王,但他們都是名義上的最高主宰,實際權力還是掌握在閻王手裏,因此,他在民俗中的影響很大,俗話說:“閻王叫人三更死,誰敢留他到五更。”可見閻王的權力有多大了。

    閻王和地獄信仰源自佛教,當佛教傳入我國後,這一信仰很快被我國民眾所接受,並產生巨大影響。究其原因,它與我國本土的鬼魂迷信和陰曹地府觀念有著直接關係。

    我國原始先民們認為,人有一種可以離開身體的“魂”,它在夢中進行各種活動,等它回到身體後,人就醒了。一個人死了,別的人就會認為他(她)“睡”著了,隻是他(她)的魂離開了身體,不再回來了,成了“鬼魂”了。古人迷信,人死以後肉體會消失,但不死的“靈魂”是存在的,它們會到另一個世界去,即陰間。

    佛教傳入我國以後,傳統的鬼魂信仰與佛教的因果報應、輪回轉生觀念相結合,對陰間地獄之說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中國的閻王源於印度佛教。閻羅本是佛教護法神團二十四諸天之一。但閻羅也並非是佛教所固有的,佛教的閻羅源於古印度的民間信仰和印度教,閻羅崇拜在印度也是經曆了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

    印度最初出現閻摩的形象是在印度最古老的詩歌集《梨俱吠陀》中,大約產生於前1500—前1000年,相當於我國周朝時期,總集共有一千首詩,內容豐富,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各個方麵,其中包括許多神話傳說,閻摩在其中就是以冥王出現的。說他是太陽神毗婆藪的兒子。太陽神本想娶娑羅紐為妻,但娑羅紐受不了太陽神刺眼的光芒,便用了個“掉包計”找了一個跟自己一模一樣的替身,在婚禮之際,她逃之夭夭,假新娘為太陽神生下了閻摩、閻密兄妹倆。因假新娘與娑羅紐不同,她不是神,所以她生下的孩子隻能是凡人。凡人是必須死的。閻摩就成為人類的第一個死亡者,因此他也就成了必死人類的祖先,是死者之王。(見金克木《論〈梨俱吠陀〉閻摩和閻密對話詩》閻摩作為第一個必死之人,他便承擔起了尋找、發現死者歸宿以及通向冥界之路的重任,後世凡人都遵循他的道路,跟他走。他發現了冥界,他也就成了冥界之王。而這時的冥界沒有地獄那種陰森恐怖的景象,而是一個極樂世界,閻摩也不是後來專管審判罪鬼的閻王爺,而是管理眾亡魂的冥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