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天地之間是通過什麽東西來互相感應的呢?是風水中所說的“氣場”。現代物理學研究表明,物質存在是以兩種形態表現出來的,一種是由基本粒子組成的實體,一種是感官不能覺察到的場態,如磁場,場和形體是同一事物的兩種不可分割的存在形式,並且在一定條件下,場與形可以互相轉化,如中國風水學中所說的“聚則成形,散則化氣”。

    現代物理學認為“場動成波”,故而,場與波也應是一回事。例如,電磁振蕩可以變成電磁波。那麽,物質有“場”,人究竟有沒有“場”,現代人體科學證明,人具有“人體能場”這一自然法則,生物和非生物之間是沒有本質區別的,從現代物理學和電子學應用晶體的形成和生長過程的實驗中可以看到它求生的掙紮和一切生物的生存競爭一樣激烈。生物是從非生物進化而來的。十九世紀,赫爾蒙特和邁斯默通過實驗發現,生命體和無生命體都有一種“流體”,並能間隔一定距離而相互作用,這與引力無關。二十世紀之前的研究者認為:人體場是一種萬有能的特征表現,而這種能是與人的生命緊密相連的,它可以被描述成發光體,這種發光體圍繞著和穿透人的肉體,並散發出它自身特有的“輻射”,如同中國風水學中所稱的“氣”。到了二十世紀,包瑞克和裏標爾特進一步證實了人類確有一種能;它在一定距離內,可使個人與個人之間相互作用,能對別人產生健康或不健康的作用。這種在一定距離內可以授予或施加作用的特性,就是一種與電磁場類似的“場”。一九一一年,基爾納通過實驗證實了他所測試到的“人體場”,說沿著全身周圍,看到了鮮明的“霧”,分為三層,最靠近皮膚的是由四分之一英寸厚的暗色層,它外麵的是兩英寸厚的顏色較淡的一層,最後,再向外是一圈外廓不清,大約六英寸厚的外部弱光。基爾納發現的這種“氣”是因人而異的,被測者的年齡、性別、智力、健康情況等不同“氣”也有所不同。比如,被測者如果患有疾病,所表現出來的“氣”也帶有斑點及不規則性。這與我國中醫“望診”中的氣色相類似,我國民間也常有“氣色不好”的說法,與此相類似。

    人體生命場具有周期波動性,並與人的精神、心理狀態相關。中國風水學在長期的實踐中,從定性上已經悟出了人體乃至人體與天地之間的相互關聯性,並在天地人感應的原則下,將宇宙萬物萬事之間的相互關係納入到“風水羅盤”之中,精細排布出人類擇居立業的最佳模式。現代科學認為,天地人之間相互感應的媒介應該是“場”。這種“場”有兩個主要特性,一是全息性,二是陰陽性。全息性和陰陽性共同構成宇宙螺旋場效應。中國《易經》將這種“場”概括為八個字,“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人體和人體場的全息性,在中國風水學中,將人與八卦方位,節氣時令和日月星辰相配,有效地運用於人類對各種營造的選址、規劃中,為人的生存提供更有利的條件。中國風水學將之稱為“物物一太極”,也就是說,天地人的各個部分都有相似的對應關係。

    人體和人體場的陰陽性是通過五行相生相克關係來找到它們矛盾之處,並予以解決,使之達到平衡狀態。人體場及生物場則是由宇宙螺旋場決定的,宇宙螺旋場的全息性決定了萬物的“長相”,陰陽性則決定了它們的“性別”。

    中國風水學是在對自然係統和人體係統的綜合研究中發現了它們之間的全息性和陰陽性,並把它們的構成性態概括為螺旋性,陰陽八卦圖和星宿圖就是對這種“場”的螺旋性態的表示。

    中國風水學和中醫學中,都有風水鎮宅符,中醫的旁門“祝由科”,以螺旋場能的原理所畫各種符號,這些都體現了我國古人對宇宙場的基本認識,用它們來達到天地人之間的平衡狀態。中國風水學中常用的“月節納卦張布為輿圖”、“人與天地相參圖”、“陰陽期度賞罰仁義圖”、“鬥樞旋轉晦朔合符圖”、“據八摘符先天六十四爻卦圖”等,都是力圖揭示宇宙螺旋場與人體場的對應關係的著作。

    中國風水的分類

    中國風水在傳統文化中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儒家為代表,諸子為附庸的主流派;一類是以道家為代表,並且糅合了方技術數等知識體係所形成的非主流派,或稱實用文化。從我國考古發現證明,古代真正流行的風水書籍主要是後者,所以真正的風水學概念應是道教風水,而非儒家風水。中國風水可以追溯到早期文明和史前時代,這一時期的風水觀念,近似人類共同的原始思維。後來又出現了“薩滿類型”的代表文化,而且是以中國為代表,世界絕大多數的地區更具普遍性的世界文化論點。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