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禮用品及寓意

    壽禮文化是我國人民長期以來對飲食文化和思維理念的總結,使二者在表現形式上和理念認知上達到了完美的結合,反映了我國傳統文化的思維方式和所要追求的人生目的。壽禮中用於祝壽的物品既有自家準備的,也有親友們送來的。統稱為祝壽用品或壽禮用品。無論壽宴用品,還是在壽堂所張掛、布置的各類物品,無不飽含著濃鬱的祈禱色彩和美好祝願,它寄托著人們的一種理想和企盼,雖屬理念範疇,但它的文化底蘊卻是很深厚的。

    一、壽宴用品

    壽宴用品既可作為壽宴上的用品,也可作為祝壽用品,在用意上沒有嚴格的界線。

    1.壽酒。酒是壽宴中必不可少的食品,因為“酒”的諧音是“久”,“祝酒”就是“祝久”,也就是說祝願受“祝”者能夠天長地久。後來在禮俗中用“奉觴”或“稱觴”來作為祝壽的代稱。“觴”是古代的酒器名稱,“奉觴”或“稱觴”就是“祝酒”的意思,顏師古所注的《漢書·高帝紀》中說:“凡言為壽,謂晉爵於尊者,而獻無量之壽。”爵,即酒杯,晉爵,就是將酒杯盛滿酒後進祝給受祝者。稱“晉爵”是對人的祝酒,稱“獻爵”是對亡人的敬獻。

    祝酒在酒的使用上是有一定講究的。我國古代,祝壽酒一般使用的是“椒酒”、“椒柏酒”和“茱萸酒”。椒用在壽酒中指的是“山頂”,山頂就是高的意思,也就是指“高壽”。謝莊在《月賦》中雲“菊散芳於椒”,就是說菊花的芳香散發於高山。柏樹是常青之樹,使用椒柏酒的寓意就是祝願壽翁能夠“長壽”、“高壽”。茱萸有香味,古人在重陽節時插戴茱萸以去邪。“重陽節”是“老人節”。在壽禮上獻上重陽節時的吉祥物品,就是對老人的祝福。王維在他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裏雲:“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由此可以看出,九月九日也是登高節,送給老人茱萸,也是祝願老人步步高、高壽無量的意思。宋人黃庭堅有“欲將何物獻壽酒,天上千秋桂一枝”的詩句。依此看來,壽酒也有送桂花酒的。在民間信仰中,桂樹是月中的不死仙樹,用桂花釀製成的酒,在壽禮中敬獻給老人,就是祝福老人長生不老,如同神仙一般。我國中原地區亦有用“竹葉青酒”、“古井貢酒”、“狀元紅酒”作為祝壽用酒的習俗,使用竹葉青酒的用意就是祝願老人能像竹葉一樣常青。使用古井貢酒者,取其含義,千年之井才能稱做“古井”,“貢”是敬謝之意,就是敬祝老人能長壽無量。使用“狀元紅酒”則是祝願老人福壽無量,因“狀元”就是福壽無量的人。東北地區多以人參酒作為壽酒的上品之酒,因人參既為補品,又是民間所信仰的長生不老之藥。但無論用什麽酒。在壽宴中被統稱為“壽酒”。祝壽必須有酒,是壽宴中的主要食品,這一習俗於古就有。顏師古注《漢書》中說:“謂晉爵於尊者,而獻無量之壽。”也就是說,隻要在壽禮上為壽者敬獻了酒,就是給他敬獻了無量之壽,因此敬酒是壽禮中美好的祝願。

    2.壽麵。壽麵是我國普遍流行的壽禮用品,無論貧富貴賤,男女老少,在過生日的時候,一定要吃一頓麵條,在生日禮俗中被稱做“長壽麵”。因為麵條有著這樣的“美稱”,所以在壽禮中也被人們常常用做給壽星敬獻的禮品之一。為什麽要把麵條作為“長壽”的象征,它的來曆與一位曆史人物有關,這是漢代東方朔的一句戲言。相傳,漢武帝與大臣們在一起聊天時,說到了人的壽命長短問題,漢武帝說:“《相書》上說,人的人中長,壽命就長,如果人中有一寸長,就可以活到一百歲。”東方朔聽說之後就笑了起來,群臣們以為東方朔的這種行為是不恭之舉,對他有所輕視。東方朔察覺後急忙解釋說:“我不是笑皇上而是笑彭祖。人活一百歲,人中就一寸長,彭祖活了八百歲,以此說來,人中就應有八寸長,那他的臉該有多長?”這一傳說雖是戲言,但人們還是將此傳說借用過來,用以表達長壽的寓意。因為古時將“臉”亦稱做“麵”,俗語中所說的“臉麵”就是指臉和麵是一回事,所以,臉長也就是麵長。人們就將臉麵的麵附會給麵條的麵,用長長的麵條表示長壽,是為了討個吉利。麵條又是我國最為普遍的食品,將這一普遍食品上升到寓意深刻的壽禮中,就是思想理念與飲食文化的完美結合。彭祖原名彭剪,是道教人物周公的仆人,在《桃花女鬥法》中說,桃花女為彭剪改名為彭祖,並協助自己將周公鬥敗。彭祖是一位曆史人物,有史料記載,確實活了八百多歲,亦有說活了八百八十歲的。總之,其壽在八百歲以上,但不知所去。有人說他成仙,列位仙班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