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房是現代說法,鬧即有鬧事之“鬧”的意思,也有熱鬧之“鬧”的意思。鬧房是依據“騷房”而來。騷是擾亂的意思,也指憂愁。《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雲:“離騷者,猶離憂也。”所以,騷房也就是指擾亂洞房之夜,使新郎新娘有所“憂”也。因此,陝北民間有新媳婦愁騷房的說法。因為親友們要對他們采用一些超乎尋常的非禮之舉來達到逗樂效果。後來出現的“糟房”,大概是因“騷”與“糟”音近。糟在這裏也不離題,在鬧房時,確實把新郎、新娘和新房“糟踐”得不成樣子,所以,以糟房代替了“騷房”,後來,演化為鬧房,一直流傳下來。

    新婚之夜大都有“聽門”之風氣。聽門人一般是可以與新郎新娘逗誑的人,諸如姐夫以及朋友等。萬一沒有這些人時,祖輩族人亦可。陝北民間講究,如果沒有人聽門,還被視為不利。聽門時還可以打一些誑語,有的還用紙包一些驢糞或辣子麵,將其點著,扔入洞房來熏新郎新娘。有人聽門或以熏的辦法來騷擾新房,新郎新娘也就不能入睡了,所以要點著燈,以防備不測。在此俗的基礎上又衍化出了新房內不能滅燈,如果滅了燈,新娘將來就是糊塗片子,不是精明人。新郎新娘要互相說話,如果不說話,將來生的兒女就是啞巴等習俗。在鬧房過程中,雖有過頭行為,新郎新娘也是不能惱的,俗話說:“新婚三天沒大小。”

    新婚之後,新郎要伴隨新娘回嫁家,陝北民間稱之為“回門”。新郎的姐夫作為陪客與新郎、新娘一起前往,如果沒有姐夫客,祖輩人亦可作陪客。回門習俗一般是新娘的弟弟妹妹們可以與新郎開玩笑,諸如,給姐夫臉上抹黑,在餃子裏包一些幹草節、辣麵,冬天還可以包一些冰塊,逼著姐夫吃。

    回門先到嶽父家,然後由嶽家族人輪流請新郎新娘吃飯,俗稱“認親飯”,新郎備一些小禮物奉上,他們就有一些饋贈賞給新郎。回門後回到婿家,婿家族人亦如同嶽家族人,請新郎新娘吃飯,亦稱“認親飯”,禮俗同回門。第二年正月,新郎新娘要帶禮物共同向嶽家和婿家族人拜年,都有饋贈給新郎新娘,此禮俗後,新婚禮俗即告完成,新郎新娘的意義就不存在了。

    小姨子和小舅子可以與姐夫隨便開玩笑,這是陝北的普遍習俗,有些地方,如延川縣,姑夫還與妻侄兒、侄女開玩笑,但這種玩笑相對姐夫小舅的玩笑要有分寸得多。祖輩們也可與孫媳、外孫婿等開玩笑。

    陝北民間睦鄰觀念很濃,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形成的鄰裏友好關係是我國社會美德的一個縮影。從很簡單的事情,到大的事情,都能體現出人們的友好往來。淳樸的民風孕育了良好的道德風尚,每逢過節或家中來客,要做一些好的飯菜來招待客人,此時不僅要送給本族長輩們一些,還要送給村中其他家族的老人一些,以表對老人們的敬重和關愛。不僅如此,對那些乞討者也是不予吝嗇,人們均以升米升麵打發他們。在這種思想下,人們為了睦鄰關係的進一步發展,每到農閑時機,鄉民們共同買些酒肉菜蔬在一些聚餐,稱做打平夥,以此聯絡感情,加強團結。村裏每有人家蓋房、箍窯,人們都去幫忙幹活,稱為“幫工”。這種幫工是沒有任何報酬的,但在上梁或合龍口這一喜慶的日子裏,事主擺設酒筵,會把所有幫過工的人和村中老人們都請來吃喝一頓。陝北舊時的主要農作物是穀子,每到打穀時,需要的人手多,人們都會去幫忙打場,打穀時要吃“上場糕”,其目的有兩個,一是慶賀豐收,祭祀社稷神。二是招待幫忙打場的人。每有人喬遷新居,人們就去為其“暖窯”,暖窯既是對主人的祝賀,又是一種聚會方式。因為有了這兩層含義,後來就將暖窯中的“暖”字用到很多方麵,如有人升官了,就為其“暖官”,有人做生意發財了,就為其“暖生意”,總之,凡值得慶賀的事情,都可以用“暖”來表示。

    《方誌》中有關陝北民風的記載

    《延綏鎮誌》雲:俗驕悍,喜功利,習騎射,尚忠勇。地處沙磧,不事耕織。昔多世祿之家,以奢侈相尚。故至今華而不實,漸囂陵矣。且兵民參半,以餉為命。家無儋石,稍稍水旱,輒肆攘竊,為隱憂焉。

    儋石,據《通雅·算數》雲:《漢書》“一石為石,再石為儋,言人儋之也。”常用來形容米粟為數不多。

    《延安府誌》引《通誌》雲:人勤稼穡,俗尚鬼神,不崇侈靡,頗習法程。又《國風》雲:秦俗尚武,有《車轔》、《駟驖》、《小戎》、《元衣》諸章遺意。又有“尚氣概,先勇氣”的說法。

    《延安府誌》引《陳誌》雲:延安民有四美,一結姻不論財,恥攀勢利,罔爭聘禮;一交友多重義,武人行陣,不避生死,交士,隔境聯社,後先相接引;一思先時盡哀,每逢佳節門前焚楮,繼之以哭;一好善,勤施舍,即貪乏者,聞修廟設醮,亦必喜輸。

    有一病曰“惰”,流水可以灌田,而惰於疏浚;閑田可以樹木,而惰於栽植。女惰蠶織,男惰經營,而常憂衣食之艱。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