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榆林城裏有個人也愛麵子,他本來生活平平,甚至連溫飽都成問題,卻要裝出一副富有的樣子來。每次餐食家常便飯後,用一塊豬油在嘴上搽一搽再出門去,有人問吃了什麽,他顯出很高傲的樣子回答說:“吃了肉,你看,嘴上還有油呢。”榆林這樣的人還不少。久而久之,人們便把這種人用的搽嘴豬油稱做“光嘴油”。他們還愛顯示好客,每在街上遇到親朋,或是親朋找上門來時,他們總是一手拉著人家的手腕往裏拽,一手推著人家的肩胛往外推,嘴裏還不停地說著:“你盛著,盛下我給你做飯吃。”搞得客人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有客人來了他們非常熱情地向客人說:“沒米,有油的話咱們借上幾塊炭好炸的吃糕。”這話說的是自己什麽也沒有,看你客人怎麽辦,要麽你走,要麽你請客。有傳說,舊時一個榆林人請朋友吃飯,一共包了三個餃子,自己吃了一個便放下筷子對朋友說:“拜識,你好好吃,我都吃得撐起了。”朋友不吃的話餓得不行,吃了,他又說出那樣的話,覺得,反正是個吃,又夾了半個餃子吃了,放下了筷子。事後,他向別人講起說,我拜識可是能吃了,那麽大的餃子吃了個半。人們又根據這些傳說,在光嘴油的基礎上又衍化出了“榆林城人光嘴溜”的說法。

    陝北民間傳說中,吊死鬼占有很大比例,因此,在搽粉進棺材、死要麵子的基礎上又衍化出了“吊死搽粉,死要麵子”的說法,又進而將其說成“吊死鬼搽粉,死不要球眉眼”。這兩句話的意思就是,搽粉是活人的事,就不是吊死鬼應幹的事情。人們經常用這兩句話來形容那些死要麵子的人或者假裝著某種身份的人。比如:人們求人辦事,卻遇上了本不應找的人,他卻假裝自己就是某官,可以辦事,但他是辦不了事的人。

    溜須

    宋真宗時,有一個大臣叫丁謂。此人一向對那些有權勢的人巴結逢迎,獻媚取寵。他就是靠著這種本事爬到了“參政知事”的位子。當時的宰相是寇準,他對丁謂的這種行為感到非常厭惡,但丁謂卻毫不知趣,仍然對寇準討好獻媚,並且經常尋找機會與寇準湊在一起吃飯。有一次,寇準在吃飯的時候,胡須上沾了一些飯菜,丁謂便慌忙上前,伸手為寇準拂拭,一副低三下四的樣子,被寇準看了後,覺得又可笑,又可惡,便說道:“參政知事這樣的大臣也要為官長拂須嗎?”一句話說得丁謂滿臉羞慚,無地自容,他也因此對寇準懷恨在心。後來,丁謂在宋真宗麵前進了讒言,宋真宗將寇準貶到雷州去了。

    丁謂雖然憑借著巴結獻娟的本事,使自己官貴一時,但卻給人們留下了為寇準拂須的笑柄。後來,人們就把“拂須”一詞通稱為“溜須”,用來形容那些專營阿諛奉承的人。

    陝北人將溜須行為稱做“溜彀子”。“寇準”與“彀子”一詞音近,“溜彀子”一詞大概源出於丁謂“溜寇準”的典故,被人們訛傳了。

    拍馬屁

    相傳,很久以前,塞外有一個財主買到一匹寶馬良駒,心中非常高興,於是就請了三個女婿來喝酒。酒過三巡,財主從馬廄裏牽出寶馬來,讓三個女婿作詩讚美這匹寶馬。

    三個女婿為了討得老丈人的歡心,紛紛搜腸刮肚,尋覓佳句。不一會,大女婿走上前來,朗朗如玉地吟誦道:“水麵置金針,丈人騎馬到山陰,來去數百裏,金針尚未沉。”財主聽了以後,連連稱好。

    二女婿不急不忙地走上前來,一字一句地吟道:“火上放鵝毛,丈人騎馬到餘姚,來去數千裏,鵝毛未被燎。”財主聽後,也是一陣歡喜。

    這時輪到三女婿了。三女婿是一個天生的愚鈍之人,又沒有學過文,也未識過字。大姐夫、二姐夫都已吟出了好詩,自己該怎麽辦。真是急得他不知說什麽才好,用雙手在馬屁股上拍著、想著。寶馬被他這一拍,有些不耐煩了,便放了個屁。三女婿就此靈機一動,便說:“馬兒放個屁,丈人騎馬去會稽,來去數千裏,屁門還沒閉。”老財主聽了以後,哭笑不得。

    後人把三女婿這種令人作嘔的阿諛奉承稱為“拍馬屁”。

    隨著社會的發展,溜須拍馬的人也越來越多。溜須本指對一些權貴的阿諛奉承,拍馬屁本指那些愚鈍人的討好行為,但他們的本質是一樣的。後來人們便把溜須與拍馬屁合在一起,稱做“溜須拍馬”。

    久病床前無孝子

    相傳,丁先是個孝子。丁先的父親大牙,本是一個壯實的漢子,沒想到,四十歲剛過,就一病不起了。

    丁先見父親病了,很是著急,整天圍著父親床邊轉,喂飯、喂水,請來郎中診治,真是忙得不可開交。人們看在眼裏,都說丁大牙能有這麽個孝子也真是福氣。

    大牙的病總也不見好轉,丁先求醫問藥,很快把家裏的錢用光了,隻好到外麵去掙點錢回來,一則可以貼補家用,另則可繼續為父親治療。由於沒有了錢,生活很是困難,丁先對父親也就不像從前那樣無微不至了。丁大牙的脾氣越來越壞了,稍有不如意的地方,便對丁先破口大罵。一開始,丁先還隻是聽了以後不去理會,後來就有些不耐煩了。先是沒有了夜宵,接著就是三頓飯食裏沒有了肉。到後來,丁大牙也就是隻能喝上一些稀粥。

    丁大牙五十歲時終於死了。丁先也沒在意,隨便釘了口棺材,拉出去埋了。村裏人看見後很有感慨,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呀!”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相傳,鮑氏有兩個十分頑皮的孩子,整天價不是趕雞就是攆狗,直氣得鮑氏每天都要揍他們一頓。弟兄倆挨了打以後還能老實一會兒,可是到了第二天,又照樣胡鬧。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