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辯論館的大肆宣揚,陳銘的事跡,傳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人都在為這個年輕的好官惋惜,又被他大義的精神所感動,以至於陳銘出殯的時候,很多老百姓自發的來到陳府送別。

    青蓮帶著身穿白衣的乞丐,跟在棺槨後麵。陳老太太在靈柩出門的那一刻,死死的趴在棺槨上,嘶吼著:“不要,我的兒子啊,你回來,不要離開娘,不要離開娘啊。”一聲聲悲戚的呼喚,在場的人都暗暗擦拭眼淚。

    陳銘,靠自己努力,考上進士,在朝做了一年多言官,後來被調遣到江南三年,為老百姓辦實事,政績頗豐。皇上愛惜人才,三年後調回京城,在大理寺協助少卿工作,本是大好前程,因為兗王叛亂,為了保護百姓,英雄犧牲。

    陳銘,不貪不搶,不攀附權貴,不忘初心,愛護老百姓,同情弱者,就算做到了三品大臣,依然堅持當年的承諾,以百姓為重,做實實在在的事,他用生命詮釋了一個讀書人的高潔品質,隻是他的生命,卻停止在25歲,皇上為之悲痛不已,被追封青竹君子,希望天下學子,以陳銘為楷模,報效國家。

    太多的讚揚和美譽,也無法釋放陳老太太的傷心,她想要的,隻是那個乖巧聽話的兒子,守在自己身邊,能喊她一聲“娘。”再也不會了,陳銘的溫柔的笑,將永遠留在記憶裏。

    青蓮跟在棺槨後麵,慢慢的跟著送葬的隊伍走著,表哥,今天我來送你最後一程,青蓮將念你一生。天空蔚藍,陽光照耀著大地,特別的溫暖,就如那雙清澈的眼睛,總是為他人著想。

    乞丐們在思沉的帶領下,堅持一直跪拜回禮,陳銘一生無子無女,而這幾十個乞丐,就如他的兒子,代替了所有孝子應該做的禮節,他們心存感激,隻是他們忘記了,你們也跟陳銘一樣大義,不是出來救青蓮,怎麽會遭到叛軍的砍殺呢?

    一路哭,一路送陳銘上山,就在掩土之時,瘋瘋癲癲的青菲,好像清醒了,她跳進墓裏,死死的趴在棺槨上麵,喊道:“不要,不要,夫君,我要跟你一起走,你帶著我,帶著我,隻有你最疼我了,陳銘,你起來啊。”

    誰都知道是青菲下毒害人,才造成了兗王的大叛亂,可是此時此刻,又怎能忍心責怪呢?小蘭也跳下墓地,和幾個太監,合力把青菲拖了上來,在場的人紛紛歎息:“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

    陳銘的喪事,在皇上的參與下,辦得非常體麵,也成了無數學子敬仰和學習的榜樣,雖然他的一生短暫,但是這一生,成了北宋人的一種信仰,一種精神。體麵的把陳銘送上山,願他能在此安息,繼續守護著他熱愛的大宋疆土。

    活著的人再悲痛,生活也要繼續。青蓮把思沉以及其他幾十個小乞丐,全部帶進了廖府,孩子們眼角含淚,精神萎靡,破破爛爛的衣服,無法遮掩跪破的膝蓋。

    青蓮命仆人們煮了一大鍋米飯和一大鍋排骨蘿卜,對他們說:“放開肚皮吃,吃完以後,我有話跟你們說。”

    張媽媽慈愛的給孩子們打飯打菜,還不忘叮囑:“不夠再來,小姐為你們準備了50斤排骨。”乞丐們在陳府守了十多天,雖然每餐都有人送飯給他們吃,但是畢竟沒有青蓮準備的這麽豐盛,一個個吃得滿嘴是油。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